|
資料圖:4月7日,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堪培拉與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共同出席中澳兩國有關合作文件的簽字儀式。 |
中評社香港4月20日電/英國BBC4月19日載文《從澳大利亞總理訪華看澳中關係》,摘要如下:
星期二(19日),澳大利亞聯邦總理吉拉德在“天空電視台”表示,她在中國訪問期間將提出中國的人權問題。星期三,她就將開始東北亞之行,訪問日本、韓國和中國,這是吉拉德出任澳大利亞聯邦總理以來意義重大的一次外交活動,也是對她外交能力最大的一次考驗,同時也是測試澳大利亞的工黨政府的外交走向。
吉拉德為期一周的東北亞出訪的行程是,首先訪問日本四天,然後訪問韓國,最後對中國作為期二天的訪問。澳大利亞的媒體普遍認為,吉拉德對東京,首爾和北京的訪問,同訪問美國等友好的西方國家相比,對她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
六個月前,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吉拉德承認:“外交政策不是我熱衷的。” 澳大利亞媒體,在外交方面也把她比作是一個還掛著“學駕者”牌子的剛開始學開車的人。吉拉德如果要在訪問中國時獲得任何實質的成果,她的預先在人權問題上的定調,並如果認真去執行,訪問的最終成果可能只會是獲得有禮貌的接待和風光的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她對她的訪問的另一個期待:“在與中國有關自由貿易談判中注入動力,” 未必能夠實現。
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在曾經被中國媒體歡呼為“中國通” 和有“中國情結” 的工黨前總理,現任外交部長陸克文執政後開始動蕩。其中一個原因是在2007年上台執政的工黨政府擯棄了自由黨政府把中國和美國分開對待的方式。連續執政十多年的自由黨總理霍華德在處理同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上成熟老到。他使澳大利亞同美國的關係空前的密切,但同時,在中美有爭議的問題上,處理的非常有分寸。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在當時的美國副國務卿阿姆季奇公開要求,一旦台海發生戰爭時,澳大利亞必須出兵,霍華德政府則表態,根據美澳同盟條約,澳大利亞未必要出兵。當時的霍華德自由黨政府對美國言聽計從,唯獨在中國問題上不表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