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1日電/面對民進黨不但要在二零一二年奪回“中央”執政權,而且還要奪取“立法院”議事主導權的洶洶來勢,國民黨不敢怠慢。除了是在物色“副總統”人選方面更為審慎之外,也對“立委”選舉步步為營,希望能在各種不利因素交織疊加之下,仍能保住在“立法院”的多數議席尤其是“立法院長”龍頭職位。為此,除了準備與親民黨、新黨等友黨合作,力圖避免在同一選區內發生“鷸蚌相爭”狀況之外,還抓緊了自己的候選人提名作業。昨日國民黨中常委無異議通過了第八屆“立委”選舉第一梯次四十個選區提名名單,其中有三十八個選區是依據各縣市黨部的決議而建議提名,而台中市第八選區和台南市第五選區則分別徵召“新聞局長”江啟臣及前“立委”李全教參選。
新華澳報今天刊登富權的文章,指出這個第一梯次提名名單,基本上是集中在北台灣和中台灣,尤其是在基本盤藍大於綠,且具有現任優勢的選區。南台灣雖然也有若干提名,但也只是限於現任爭取連任者;至於基本盤綠大於藍、尤其是民進黨具有現任優勢的選區,國民黨仍暫時按兵不動。在已經提名的選區,由於大多是由現任黨內“立委”參選,具有在任優勢,而且其所在選區的基本盤藍大於綠,如果親民黨、新黨等其他泛藍政黨不提名,國民黨內部也沒有人脫黨參選的話,他們獲得連任的機會很高。
由於經過幾次“綠長藍消”的地方型選舉,不少人都看衰國民黨的這次“立委”選舉,認為民進黨翻盤甚至獲得過半議席的機會很高。這樣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但如果能從“立委”選舉已改制為“單一選區兩票制”,每一選區的應選名額只有一席,而非過去的“複數選區一票制”的做法,及已獲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所在選區的基本盤藍大於綠,尤其是在“立委”選舉中選民十分重視“享受到服務”的感受,而現任“立委”則擁有開設選民服務處為選民服務的優勢等特點看,上述現任的三十八人中,除高雄、屏東等選區外,尤其是在北台灣的國民黨“根據地”部分,爭取連任的機會很高。因此,在北台灣地區,國民黨仍將佔有優勢。但南台灣仍處於弱勢,高雄市的紹和、林益世、候彩鳳、江玲君等,雖然是擁有在任優勢,但由於國民黨力量薄弱等原因,將會有一場惡戰,甚至可能會“顆粒無收”。中台灣則將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決戰重地,因而是艱困選區。
實際上,中台灣在各項選舉都已成為藍綠兵家必爭之地。二零零五年馬英九剛任國民黨主席便初試啼聲,一舉囊括中台灣各縣市執政權。二零零八年“立委”選舉更將民進黨逐出中台灣,“立委”席次一片藍天,民進黨被迫退回濁水溪以南。這兩項選舉更奠定了馬英九在“總統”大選大勝的基礎。但在二零零九年縣市長選舉,卻是藍綠風水輪流轉。藍軍雖然繼續保持了在中台灣執政的地位,但得票率流失幅度超乎想像。尤其在“五都”大選中,胡志強僅以三萬多票守住大台中市,讓藍軍差一點失去大台中這個戰略要地。最近的發展局勢更是越來越對台中藍軍不利。胡志強深陷行政失誤風暴,“立委”黨內初選各選區一波三折、縣市派系內鬥不斷,種種內耗都危及藍軍在中台灣的優勢。因此,國民黨擺出了“決戰中台灣”的陣勢,在第一波提名就徵召了“新聞局長”江啟臣辭職參選,披掛上陣,投入台中市第八選區,以收奪先聲之效。
另外,也徵召了前“立委”李全教參加台南市第五區參選,以“敲山震虎”之勢,試探民進黨“大票倉”的水溫。這是很有政治智慧的決策。李全教曾經連續三屆大戰台南,均以高票當選。但在二零零七年第七屆“立委”的黨內初選時,未領表參選,主動將參選機會讓給國民黨內其他同志,而成為佳話。其後,李全教便改任國民黨首席中常委及台南縣黨部主委。李全教這次接受徵召返回台南市參選,應可為王昱婷、高思博的怯戰拒絕參選而給國民黨帶來的恥辱,挽回形象。
實際上,在去年底“五都”選後的台南市“立委”補選中,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曾多次勸進“青輔會”主委王昱婷和“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高思博參選,其用意一來是此二人都曾在台南參選過“立委”並當選(但在二零零八年改制後的“立委”選舉中落選),有勝算可能;二來面對民進黨隨時會“復辟”的威脅,國民黨必須增強在“立委”選舉中尤其是台南市的戰鬥力;三來是“青輔會”和“蒙藏委員會”都是屬於在“政府改造”中將要被裁撤的部會,反正屆時二人都需要重新安排,甚至是沒有位子可安排,如果能在“區域“立委”選舉中當選,也算是一種好的安排。但王昱婷、高思博二人既有可能是怯戰,也有可能是迷戀安逸的政務官位子,而對黨中央的勸進低調以對,無意出戰。按道理,二人還年輕,即使敗選了,也沒有甚麼損失,可以重頭來過,他們怯戰,這證明國民黨的士氣明顯低落,連骨幹黨員也缺乏“犧牲小我”的精神,而遭人非議,最後也不得不辭職,變成“兩頭空”。如果當時是肯辭職參選,即使落敗,也是屬“非戰之罪”,可以博得黨內同情,從而獲得委任其他職務。
其實,政務官參加民意代表選舉,接受民主洗禮,是政黨政治的必然,也符合民主原則。因為政務官是採政治任命方式,其雖負政治責任,但畢竟未經過選舉的洗禮,也較少與民眾直接接觸,因此在公共政策的擬定上,難以回應民眾的需求,出現“冷氣房裡面做決策”的問題。因此,若能透過選舉的參與,累積民意基礎、培養政策擬定與辯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更為直接地為社會、民眾服務,符合民主政治之運作。而甄選、培養政治人物是政黨的功能之一。政務官因有一定的政治歷練,應可在地方政策規劃與民意監督上,發揮更大的功能。
要求政務官辭職參選,接受民主洗禮,這是李登輝的決策。說起來,李登輝雖然在兩岸關係等方面做了許多壞事,但要政務官接受民主洗禮,卻是正確並值得稱道的。實際上,當時的國民黨官僚體系,多是在大學教授中提拔,包括連戰、馬英九、劉兆玄等人,均是從家門到學校門再到官府門的“三門官員”。李登輝認為,這些“三門官員”應當接受民主洗禮,因而除了他本人攜同連戰報名參選正副“總統”之外,還欽點一批政務官參選基層民代,包括“陸委會”主委蕭萬長辭職參選“立委”(當選),“新聞局長”胡志強和“僑委會”委員章孝嚴帶職參選“國代”(均當選),許惠祐辭“陸委會”副主委職參選南投縣長(落選)等。胡志強曾對筆者說,他在“國代”選舉中脫了一層皮。而他在台中市參選“國代”的經驗,後來就用於參選台中市長之中。
馬英九作為典型的“三門官員”,尚且經過選戰競爭。但在他旗下,那些技術官僚似乎都害怕艱苦。雖然他們在專業上很優秀,但由於從未經過選舉,不瞭解普通民眾想要的是甚麼,也無法建立正確的群眾觀,因而都有“當官做老爺”的心態。比如劉兆玄,倘光是以行政能力計,他確是一流人才;但由於未經過選舉洗禮,與民眾的關係就完全脫節,在處理“八八風災”時,就顯得缺乏民眾觀念,因而被迫下台。而吳敦義曾經經受過多次民主洗禮,因而他在“行政院長”任上,就顯得得心應手。因此,政務官參選,應是國民黨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