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日本的核電站事故為全世界的核電事業提供了重要的教訓。 |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世界知識》雜誌刊載中國專家馮昭奎的文章指出,強烈地震合併海嘯,地震海嘯又引發核危機,使日本經受嚴峻考驗,也使這次大災害具有世界性災難的特征。觀察整個事件進程,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日本國民在震災中表現良好,可以相信,在重建過程中也會有良好的表現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但是,日本終究已經是一個超老齡化的社會,很難再次創造二戰後從戰爭廢墟中重建、並且創造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日本的國力走向衰退已經不可避免。災難也進一步暴露了日本的自然條件之差,雖然戰後日本憑借如此差的自然條件建成了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事件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可能過度超越自然條件提供給本國的發展空間的極限。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和“征服”難免遭到自然的懲罰。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為了追求經濟高速增長,不顧本國地震頻發的客觀條件,引進英美的核電技術,建成了54座核反應堆,所需天然鈾全部依賴進口,而對使用過的核燃料的再處理工作則依賴法國等,以致日本的核電站被形容為“既無廚房又無廁所的公寓”。
二,在日本這樣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建設50多座核電站,需要有嚴密的管理體制和優秀的科技人才,這次核事故暴露了日本在核電站安全方面的管理漏洞和優秀人才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