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此前也出現過利用匯率工具對衝通脹的情況。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人民幣匯率在2007年前後就曾走出了較大幅度的升值線路,而那段時間,恰是國內通脹壓力抬頭、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的時期。央行副行長易綱認為,如果不是人民幣升值,2005-2008年間,中國物價的上漲還要嚴重得多。至少,這時候人民幣升值20%,對於輸入型通脹起到了一定的壓製作用。
有機構的相關數據表明,本幣升值對於對衝輸入型通脹有一定的作用。澳新銀行所做的研究顯示,人民幣對美元10%的升值會導致PPI指數在中期內下降3.2%,非食品CPI指數在中期內下降0.64%。由此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於PPI的抑製作用要大於對於CPI的抑製作用。
因此,在通脹預期增強而利率上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作為加息的替代手段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是合時宜的。
首先,人民幣升值有利於減少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從而控制通脹。但是通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貨幣供給的減少幅度究竟有多大呢?
眾所周知,通脹是貨幣供應量的反映,大量的貿易順差是中國貨幣供應量較高的重要原因,人民幣升值可以抑制出口,減少貿易順差,另外還有助於減小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減少貨幣投放量,緩解流動性過剩的局面。
從人民幣升值有助於減小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來看,由於基礎貨幣(M0)的供給由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國內資產"和"國外資產"決定,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那麼按人民幣計值的央行國外資產就將縮水,貨幣供給也將因此而減少。
據澳新銀行估算,如果人民幣升值5%,央行的"國外資產"以人民幣計算,將出現約9918億元的下降,"國外資產"下降後,M0也出現相應的下降。按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與M0之間的貨幣乘數,中國的M2也將出現4.7萬億元的下降,約占到目前中國全部廣義貨幣存量的6.4%。如果假設人民幣升值12%,計算則顯示出,M0將出現約2.4萬億元的下降,M2的下降幅度則將超過10萬億元,將占到現有貨幣供應量的15.4%。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幣的升值反而會減輕資本流入產生的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壓力。
其次,人民幣升值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由於一國匯率走升對進口產品價格上漲將起到明顯的對衝作用,因此匯率升值對於減緩輸入型通脹往往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目前,由於受美國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歐債危機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導致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不斷增大。倘若人民幣適當升值,將會降低進口成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海外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的幅度超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升值的降價效應就微乎其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