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菜價暴跌,為了減少損失,張宗英還是每天一早來到菜地收割卷心菜。(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5月8日電/近期,各地頻繁爆出菜價暴跌,多種蔬菜滯銷,很多菜農心急如焚。而居民“菜籃子”並未明顯減輕。
人民日報報道,菜價就像蹺蹺板,一頭連著菜農,一頭連著消費者。如何在穩定“菜籃子”價格、支持“菜園子”建設上找到平衡點?記者深入蔬菜生產、流通一線,進行了追蹤採訪。
賣菜難,為哪般?
追高價盲目擴大種植面積,造成供需失衡。農民經營組織化程度低,應對市場波動能力不強
4月28日,山東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公路兩旁隨處可見一片片早已成熟但尚未收獲的卷心菜。“今年算是白忙活了”,提起眼下的菜價,東王村農民張宗英一肚子苦水,“去年最高賣到1塊多,都想著今年多種多掙錢,可誰成想突然成了這個樣子。”
張大娘家共有3畝地,由於去年行情好,今年全部種上了卷心菜。可最近唐王鎮的卷心菜節節走低,這讓她憂心忡忡。“今天一斤才賣8分錢,比昨天又落了5分多,每斤賣到4毛錢才能保本,今年不但掙不到錢,還得倒貼不少。”
往常這個時候,為保持卷心菜的新鮮度,張大娘每隔四五天就要給地澆上一遍水,由於行情不好,今年菜地里絲毫看不到澆灌的痕跡,“澆一畝地至少要用10多度電,每度電要8毛錢,現在每天賣的菜還不夠電費錢,澆不起了!”
菜價的下降,反而造成滯銷。“25000多斤菜,現在賣了還不到一半,往年這個時候早已經大部分賣光了。”張大娘告訴記者,即便菜價已低至每斤幾分錢,剩下的1.5萬多斤卷心菜仍然很少有人問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