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經濟日報:大陸經濟需要積極的匯率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1 10:06:39  


  中評社台北5月11日電/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官價)昨天再創2005年7月匯改以來新高,升抵6.4950元兌1美元的價位,回應了美方對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期待。這樣的過程很眼熟,即美國常在正式對話前以各種方式對大陸施壓,要求人民幣加速升值,例如原訂上月中旬公布的“匯率政策報告”延期提出,正是美國逼迫大陸讓步的策略籌碼。以近期人民幣升勢而言,大陸顯然也願意配合演出。但依過去經驗,這樣的模式通常會在會議或會面結束後回歸常態,最近人民幣加速升值的現象可能不會持續太久,但從調控大陸經濟體而言,更積極的匯率政策將是必要選擇。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逐月增大,第一季升值0.6%,4月再升0.9%,促使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匯率今年將升值5%,甚至還有樂觀者估計升幅可達7~8%。人民幣升值加速,一般認為與美元持續走貶有關;其次,大陸也有意利用匯率做為治理通貨膨脹的政策工具。為因應日益嚴峻的通膨問題,今年以來大陸先後調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四次,累計凍結了可貸資金人民幣1.5兆元,壓縮了信用貸款規模;大陸並採用利率、公開市場操作等傳統貨幣政策工具,試圖沖銷新增的流動性,抑制物價上漲。從結果來看,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似乎不如預期,主因貿易順差和熱錢流入,每一次提高存準率只能對沖一部分新增外匯流入帶來的流動性,而公開市場操作的票券又多屬短期性。因此,為吸納持續增加的流動性及應對愈來愈大的通膨壓力,顯然大陸仍需要進一步上調存準率或發行長期票券。 

  有鑑於由農產品物價上漲帶動的通膨壓力近來已減弱,但由能源、原材料、金屬礦石和大宗商品等進口成本上揚造成的輸入性通膨問題逐漸增強,大陸貨幣政策當局曾公開表示將增加匯率彈性緩解,其可能方式包括擴大人民幣匯價每日交易區間、加快人民幣升幅等。理論上,人民幣升值有助於降低進口成本,對減緩輸入型通膨有其作用;同時,人民幣升值也有助於減少出口、促進進口,可增加大陸境內商品的供給,平衡市場供需,降低物價上漲壓力,還可降低貿易盈餘,減緩外匯儲備增加及流動性氾濫。澳新銀行的實證研究指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10%會導致生產者價格下降3.2%、非食品消費者物價下降0.64%,顯示確有抑制通膨之效。 

  然而,人民幣升值對抑制通膨的效果仍不容過度樂觀。首先,通膨成因相當複雜,包括勞動和原物料成本、農產品價格等,並不能完全經由匯率工具解決;其次,人民幣升值固可降低進口大宗商品的成本,但因大陸也是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約占70%),人民幣升值等於釋出購買力提升、市場需求增加的信號,這將誘使國際金融資本炒作,進而推動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揚。因此,如果人民幣升值的速度趕不上大宗商品,則輸入型通膨可能更嚴重。第三,最根本的因素仍在於官方不願意放手讓人民幣大幅升值,以免傷害出口企業,導致失業人口增加,預期中的調控通膨之效也就難以展現。 

  其實,大陸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極強,適度加大人民幣升值幅度並不會帶來嚴重傷害,也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更重要的是,擴大人民幣升值幅度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而且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等。因此,大陸以匯率做為政策工具對抗通膨,可以說選擇了正確的政策道路;但要發揮明顯的效果,則需要在匯率彈性決策上有更大膽的作為。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