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13日電/中國時報駐美記者傅建中今天發表文章說,三月初返台,透過金門大學海洋研究所傅崑成教授的安排,偕友人江才健飛往金門作二日遊,將近半世紀前的烽火歲月和戰地情懷,一一湧上心頭,久久不能自已。
文章說,四十八年前我在軍中服役時,分發到小金門的四十一師,距大陸不過五千公尺的距離,每逢單日入夜後對岸的砲彈還會打過來,只不過砲彈內塞滿了宣傳單,殺傷性不大,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蒐集這些宣傳單,然後上繳。
半世紀後舊地重遊,有恍如隔世之感,如今戰爭的硝煙已是歷史陳跡,昔日星羅棋布的碉堡及坑道多已毀棄,成為荒煙蔓草,少數則變成觀光景點。例如大小金門之間的交通孔道,九宮碼頭的“九宮坑道”潺潺流水就很有詩意,頗有看頭,至於大金門的“翟山坑道”還可以開音樂演奏會呢,溪水流觴,聆聽天籟之音,陶醉之餘,真好似天上人間。可是這些工事,在沒有現代化大型工具機的情形下,是無數充員戰士胼手胝足以生命和血汗開鑿出來的。記得和我同一連隊的預官排長陳奕科就曾因率領弟兄們施工不慎斷了一個手指。雖然他私下和我談話時對國民黨政府極度不滿,卻不因斷指而有所抱怨,相當難得。
傅建中文章說,我服役期間,小金門全是泥土路,沒有一條柏油馬路,軍車駛過塵土飛揚,從小金門去大金門,全靠機帆船或水鴨子 (小登陸艇),天氣不好風浪大,就得停駛,真個是靠天過日子,如今每隔十餘分鐘,就有一班輪渡,往返穿梭,即使從大金門去廈門,也不過半小時輕舟即駛過千帆抵達彼岸矣。
現在小金門是全島公路密佈,計程車環島一周半小時而已,和當年冬天為了洗個熱水澡須往返民家村落步行二小時以上,真有天壤之別!等到民國一○五年連接大、小金門的橋造好,那就“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了。毛澤東看了,都免不得要說:“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