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採訪的專家則懷疑美國承諾的可信度,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拉迪認為,美方不可能就放寬高科技出口及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做出承諾。拉迪說:“如果美方任何人提到美國將在其中任何一個方面有所行動,我會感到震驚。高科技出口管制受到許多官僚政治因素的制約,因此向前推進的可能性不大。我也不相信奧巴馬政府有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意願。我認為他們會拖到最後一刻。他們不會放棄手中的這個工具。因為這會使得美國在向世貿組織就中國產品進行申訴時有更大優勢。”
“德國之聲”廣播電台11日以“美中對話進展小”為題報道說,“儘管面帶微笑,美中仍處於緊張關係”,對話中有大量討論,新聞發布會上的氣氛也很和諧,結果卻很少。不過,美國和中國能更好地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
然而,對中美兩個大國來說,建立信任是否比取得具體成果更重要呢?美國 《紐約時報》10日評論說,此次會談的龐大議題範圍與其所達成的有限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美中對話帶來的希望大於收獲,此次對話取得的進展為更加廣闊的對話奠定了基礎。《紐約時報》還寫道,開始於2006年的中美對話最初只有經濟議題,現在已經涵蓋國家關係的所有方面,包括軍方高層的會談也出現在今年的對話中。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吳心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中美關係像一條船,需要不斷修正前行的航向,同時還要注意調整前行的速度。雙方根據自己的需要不斷在各方面做出調整,既有美國這次提人權問題的負面調整,也有增進兩軍對話的正面調整。
美中“誰老大誰老二”的怪論
日本《每日新聞》11日報道稱,此次對話是中國2010年GDP超過日本、從而確立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地位以來中美間的第一次。而在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將美中兩國定位成“世界兩大經濟國家”,並強調“兩國的政策會給世界經濟整體的健全性帶來很大影響”,這表明美國承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
在美國,大國力量對比變化帶來的危機感更重。美國《華盛頓時報》10日報道說,本周,當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經濟體的領導人在華盛頓聚首時,人們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究竟哪個是第一,哪個是第二?報道說,保守派專家“上氣不接下氣地警告”,快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即將超越美國,這是美國經濟瀕臨衰退邊緣的明確跡象。儘管這在幾年之內不會發生,民意調查卻顯示,許多美國選民甚至認為這種轉變已經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