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香港去年共有117人死於交通意外,是1955年以來最低紀錄。
明報報道,運輸署助理署長(技術服務)梁德輝接受訪問時指出,交通意外死亡數字近年不斷下降,是當局持續改善道路基礎設施、改變宣傳教育手法、修訂違例罰則和加強執法的成果。
梁德輝指出,宣傳短片的表達手法,歷年來不斷改進,近年較多選用真實個案來製作宣傳片。
“以往所用的手法比較平鋪直敍,很多時像訓令,叫市民遵守交通規則,吸引力不大。但近年引入了不同的宣傳手法,部分強調司機在交通意外中導致他人受傷和死亡的責任,同時意外對司機帶來的心靈創傷,內疚感也是終身的。”
除了着重描繪意外對駕駛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創傷,加強感染力,梁德輝表示,有時也會加入輕鬆元素,部分宣傳片會配以簡單易明的口號,例如“路上零意外,香港人人愛”、“無論你幾心急,幾十秒無理由唔等得”,令市民更易接受。
運輸署亦針對分布全港不同地區的交通黑點,改善道路設施,逐一消除這些馬路上的隱患。交通黑點由1983年的270個,大幅降至去年的79個。
梁德輝形容,消除黑點的過程,如醫生診症一樣:“首先要斷症,先看看交通黑點的‘症狀’,再以不同‘藥方’治理不同的問題。當然有時藥方未必見效,便會試用另一種藥,過程是持續的監察和改善。”
他表示,當局若在道路發現交通燈位置不太清晰,便會考慮加大信號燈頭,或增加警示標誌。針對較多行人橫過馬路的地方,會考慮加強執法或加設圍欄。“現在的圍欄設計也改善了,中間加了不少垂直鐵枝,鐵枝間的距離不超過20厘米,小孩也無法穿過。新的圍欄還把中間的橫枝拿走,路人不能踏着跨欄。”
梁德輝表示,自1995年訂立酒後駕駛法例,減低合法酒精濃度後,阻嚇力明顯加強,酒後駕駛違例個案跌近一成。其他法例,如配戴安全帶和駕駛時禁止使用手提電話等,都令違例駕駛個案下降,亦是近年交通意外中重傷和死亡人數持續減少的原因之一。
至於近年備受關注的藥後駕駛問題,他指出,當局準備在今年第2季修訂藥後駕駛條例,針對現時較流行的毒品種類,如氯胺酮、海洛英及可卡因等,加強藥後駕駛罰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