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水文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王銀堂對記者分析認為,由於三峽工程兼具水利、水電的樞紐作用,其大體量發電用水客觀上會造成下游“缺水”的現象,但並不是無水可用。
王銀堂認為,當前降水對旱情影響有限,主要仍需通過三峽對下游江、湖水位的調蓄來達到讓下游旱區“解渴”的目的。
據記者了解,此次通過的《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明確要求,要妥善處理三峽工程蓄水後對長江中下游帶來的不利影響,內容主要涉及工程整治、生態修復、觀測研究三方面。
“自庫區至長江中下游途徑沿岸都應就提防工程、水情監測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予以重視。”王銀堂強調,但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投入方能保障“不利影響”逐步消除。
焦點二:“三峽工程”影響幾何
原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水利部減災中心研究員徐海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三峽工程的影響,早在1998年洪水來襲、三峽大壩尚未建成時就已提及。他認為,單純依靠三峽工程解決一切問題並不現實,應強調堤防及長江其他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性。
“這需要認清過程,即包括‘人對自然界認識過程’以及‘工程效應實施和發揮過程’。”徐海亮介紹,早在論證三峽工程之初,業界就已提出對航運、三峽庫區以下河道、三峽庫區環境、移民、庫區滑坡等問題影響的擔憂,此次主管部門集中強調“不利影響”非常重要,恰是對“過程”認識後的表現。
徐海亮認為,社會上諸多觀點矛頭直指三峽工程,這樣的說法有失偏頗,儘管旱情頻發是困擾三峽工程的突出問題,但還需要水利、氣象、生態等多部門慎重進行研究論證後方能得出結論。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參加過“三峽移民區巴東組紫紅色泥岩工程性質與地基和邊坡穩定性關係研究”的專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質與水資源研究室研究員胡瑞林,他對記者強調,三峽工程是在經過一系列問題關係論證得出可行性結論的基礎上實施的,但究其對生態環境、水文環境的影響,仍待研究論證。
記者了解到,由於水利部門職責限於工程本身,只被動接受氣象部門的消息,不會考慮對氣象的影響;反之,氣象部門也尚未對地上工程與氣象、氣候影響展開研究,因此有關三峽工程是否對區域生態環境、水文環境帶來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研究依舊空白,接受採訪的專家也呼籲,當前應就工程實施狀況進行深入思考,為長遠持續向好發展做好做足充分論證和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