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29日電/“喝白開水”這件事,有什麼好談的?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事實上,在台灣引起注意和討論的,反倒是“不喝白開水”現象。作家舒國治早早就觀察到,“近十數年,放眼望去,小孩已不喝白開水矣。凡喝,必是工廠製的、封過瓶的、調味的、有顏色的、自冰箱取出的、甚至是購自商店的、那種叫做飲料的東西”。藝人周丹薇也曾說,“從小,喝白開水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吃藥”。旅居歐洲的謝忠道返台注意到此一現象,寫了“不喝水的孩子”刊在康健雜誌上,介紹法國幼稚園只准孩子帶水壺裝水(不可以瓶裝水)上學的故事。
“不喝白開水”當道,反映出台灣飲食生活的一個特殊面向,但大部分民眾“身在此山中”而渾然不察。這次塑化劑事件爆發,影響層面之廣,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也才有人藉此呼籲“喝白開水”,“回家吃新鮮食材做的食物”;與先前學校營養午餐長蛆事件後,有人鼓吹“媽媽親手做便當”,相互呼應。也是這個情境中,才有人恍然大悟回想起來,董氏基金會早在1993年開始,就密集推廣過多喝白開水運動。近20年倏忽而過,如果有人當初就受到感召,今天不知可減少多少受害機率。
快速繁忙的現代生活,許多看似便利的生活產品供應出來,多數人受到這些商品制約而改變了生活習慣。其實各種“文明病”的後遺症早已出現,只是多數人不見棺材不掉淚,現在終於警覺於每天吃下不知多少種食品添加物的問題。無論如何,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要好。如果能有更多民眾從此醒悟,願回到喝白開水的生活;或者說,把“喝白開水”當作簡約生活的起步,從食衣住行各層面皆開始一種“新生活運動”,未嘗不是亡羊補牢的收穫。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公衛政策、甚至整體基礎建設應盡到責任,至少各地自來水的品質儘量做到可以生飲的地步,讓馬英九從當年台北市長任內即示範生飲自來水的鏡頭,延續至今為減碳目的再次強調不必生水燒開,能真正發揮令人安心的示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