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日,嘉賓出席「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 新華社 |
安保大下功夫 警員身著便裝隱藏遊客中
據中廣網台北6月1日報道,今天(1日)上午10點,“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分藏海峽兩岸的兩段《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實現合璧亮相。《富春山居圖》合璧展,此時正在台北博物院舉行。
《富春山居圖》首次合璧的展櫃設置在台北故宮二樓西側的201展室。《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藝術造詣非常高,被稱之為畫中的《蘭亭序》。記者在現場看到《富春山居圖》雖然現在構圖已經不全,但仍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遠山,大片的水域,突起高峰和大片的村落錯落在雲霧之間。
因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都已經單獨裝裱,沒辦法拼接在一起展覽,最終是經過技術上的最大努力,兩幅畫首次一起放在一個長達16.5米的大封櫃中展出,真正實現了合璧。展櫃的溫度控制在20-24攝氏度之間,濕度也嚴格控制在58%-63%之間,為的就是讓這幅古畫能夠在最佳的狀態下供遊客參觀。
如此珍貴的文物價值連城,因此台北故宮不僅為《剩山圖》購買了1.5億元的巨額保險,還在安保工作上大下功夫。據介紹,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安全設備包括監控系統、防爆裝置、感應碎玻璃的碎應裝置,紅外線監測系統。除了這些硬件設施,還有上百名的警察和安全管理人員還有四條警犬來回巡邏,部分警員還會身著便裝隱藏在遊客之中。無論是安保人員還是櫃子的設計,內外都會在掌控之中,觀眾每一個動作他們都能夠看到。
人民日報:《富春山居圖》山水合璧展中華之美
人民日報海外版6月11日刊載該報主任編輯題為“《富春山居圖》山水合璧展中華之美”一文,內容如下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月1日在台北故宮盛大開幕。
“盛大”二字用於此展絕非虛言。10年的推動、兩年的準備、兩岸7家頂級博物館合作,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倡議,有文物工作者往還探討,有所有中華文化愛好者翹首期待……分離了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終於在台北聚首。
一張元畫如此盛大展出,當然首推它的藝術高度。黃公望,元代四傑之首,對後世中國畫影響至今,《富春山居圖》是其代表作,其簡遠逸邁的風格已臻完美,“峰巒渾厚,草木華滋”。這次展覽的主角之一、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說:“當我去年第一次在浙江看到《剩山圖》時,非常興奮,我在台北故宮30年,30年當中這樣一幅重要的名畫一直沒有辦法看到全貌,看到前面這段,就可以看到黃公望早期作畫的時候落筆的謹慎,筆法的變化呈現出來。”而另一位主角、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說:“合展不僅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能提高普通人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能力,真正美的東西是有震撼力的。”
此外,這張畫不禁令人想起我們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共同記憶,本是祥和山水,卻命運坎坷,歷盡劫波,分離隔絕。黃公望完成此畫已80多歲,300年後清順治七年,此畫的藏家臨終囑托以畫火殉,幸而其侄火中救畫,但從此畫分兩段,前一段《剩山圖》最終由創作原地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後一段入藏清宮,又隨文物南遷最後落戶台北故宮。兩段畫自火中分離後360多年不能聚首,後來更是遠隔台灣海峽,就像溫家寶總理答《聯合報》記者問時所言:“畫猶如此,人何以堪!”
好在,畫終於盼來了“合璧”良辰,而人更為此欣喜。合璧,對中華民族來說是祥瑞的象徵,兩塊堅貞溫潤的半圓玉璧合為整圓,是謂完美。這樣的審美穿越歷史長河,到了數碼時代仍然是我們的標準。山水合璧是美,家庭、民族的合璧是福。合璧是和美團圓,是精華匯聚,是我們民族終極的追求,合璧之美是中華民族共創共享之大美。
可惜,這場合璧盛宴尚有缺憾,那就是合璧展還無緣在大陸舉辦,大陸的觀眾無此眼福。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表示他一直在努力,希望合璧展也到大陸辦展,但沒有進展。2009年年初兩岸故宮院長首次互訪、2009年10月北京故宮的37件文物首次赴台北故宮合展,但台北故宮的文物一直不能到大陸展出,台北故宮憂慮文物一旦到了大陸引起爭議,不能有去有回。對此,陳浩表示,中國大陸的海關法和文物保護法都明文規定臨時入境文物半年後必須出境,大陸現有的法律足夠消除台灣同行的擔心。
雖然兩岸仍存在結構性的矛盾,但兩岸的中國人也有足夠的智慧與心胸,“三通”能通,ECFA能簽,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此次齊攜珍寶赴台北故宮“合璧”,這樣的信任與誠意,令我們有信心期待下一場更盛大的“合璧”。
台北故宮已故老院長秦孝儀說過:“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遙想某日,《富春山居圖》能在大陸合璧展出,兩岸故宮之美能更多地合璧呈現,那將是兩岸民眾之福、中華文明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