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日電/就“三峽工程是否導致了長江旱情”問題,昨天,國家防總督查專員劉學峰接受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如果沒有三峽的話,長江中下游的旱情肯定比現在嚴重”。他介紹,自5月份以來,三峽工程每天為下游地區補充兩個多億立方米的水量。
京華時報報道,隨著長江中下游遭遇幾十年不遇的旱情,不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專家學者對三峽工程的討論也激烈起來,很多人認為三峽工程阻斷了暖濕氣流下洩通道、蓄水導致下游湖泊水面縮小、破壞長江流域生態環境。
《新民晚報》昨天報道,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防汛抗旱辦公室副巡視員王井泉表示,三峽工程在設計時確實沒有充分考慮大壩建成後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三峽工程對洞庭湖、鄱陽湖蓄水也有影響;同時稱長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並非三峽工程之過。文中提到,目前帶來的生態問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下游水生動物的影響,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響,下游湖泊水位太低,會產生富營養化現象。王井泉說,由於當初對生態方面考慮欠缺,也沒有在蓄水前或設計時,對重點區域做生態方面的監測,所以現在拿不出相關的監測數據。
對此,劉學峰介紹,長江中下游的旱情跟三峽沒有關係。他說,今年年初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整體降水都是偏少的,三峽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
劉學峰介紹,從去年開始,三峽一直為長江中下游地區補水,“沒有三峽,旱情肯定比現在嚴重”。自5月份國家防總決定加大三峽庫區下洩量抬升幹流湖泊水位以來,先後於5月20至24日將下洩量升至10000立方米每秒,並於5月25日至6月10日升至11000—12000立方米每秒。目前每天補充量達到兩個多億立方米,整個長江幹流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位攀升,湘江、贛江水位均比前期有較大幅度回升,有效保障了沿江城市的供水安全。“應該說效果比較好”。
對於三峽對生態影響的問題,劉學峰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已經提出,“對長江中下游重點受影響地區,要採取‘工程整治、生態修復、觀測研究和水庫優化調度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這裡面已說到了對生態的影響。”但劉學峰強調,任何水利工程都是存在利弊的,比如從防洪角度等方面來講,三峽的利遠大於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