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3日電/台灣旺報今天的社評說,塑化劑風暴愈演愈烈,已經延燒對岸,大陸政府宣布暫停台灣問題食品進口,香港和大陸超市、賣場出現退貨潮,廠商也紛紛將問題產品下架。起雲劑禍首昱伸公司在大陸設有工廠,其大陸下游廠商是否受到波及還需要進一步追查。這是台灣首次爆發影響兩岸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事件,事件發展至今,有許多值得台灣深深省思之處。
社評說,首先,此事禍起台灣,大陸也受難。畢竟兩岸經貿往來密切,一方有事,他方亦難獨善其身,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都受到牽連,只得大動作將相關產品全數下架。大陸衛生單位低調進行查緝,國家總檢局要求各地檢驗機構對台灣相關飲品加強檢驗監管,同時要求立即檢驗含起雲劑產品的塑化劑成分。同時不再受理昱伸、賓漢公司報檢,進口問題產品一律扣留。事發以來,只見政府及相關業者默默善後,未見政府及主流媒體對台灣做任何情緒性攻擊。
1993年大陸長江流域發生嚴重水災,台灣民間社會展現人溺己溺胸懷,出錢出力投入救災。次年爆發千島湖事件,造成24名台灣觀光客喪命,當時政府政治操作,官方和媒體高姿態對大陸批判並提出賠償要求,社會基層因而群情激憤,認定大陸是個野蠻地區。千島湖事件是台灣社會對大陸產生嫌隙的開始,現在回顧,不能說當時主政者沒有政治動機。
後來大陸陸續發生黑心食品事件,台灣一些媒體總是抱著見獵心喜的心態大肆報導,官方往往也添薪加柴,擴大事端。分析心態,有些是意識型態作祟,意圖藉“中國不好”突顯“台灣好”;有些則是優越感,“made in China”就是不如“made in Taiwan”;更多是政治掛帥,希望強化民間“大陸代表落伍、汙穢、無序、黑心”的負面印象。
社評說,2008年台灣進口25噸摻雜三聚氰胺的大陸三鹿奶粉事件爆發,台灣民意代表及媒體強烈批判大陸,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正式向台灣道歉。當時台灣媒體認為,這起事件衝擊大陸的品質認證體系,使民眾對“國家免檢產品”金字招牌產生信任危機。台灣塑化劑事件又何嘗不是衝擊了“衛生署”和“經濟部”GMP認證的公信?台灣固然善盡了通報國際社會的責任,但台灣有對任何其他受害國家或地區道歉嗎?
其實,任何國家或地區難免出現唯利是圖的不肖商人,企圖作姦犯科賺取暴利。發生危害食安事件,就事論事檢討改進即可,實在不必上綱上線到“國家尊嚴”或“國民素質”層次。以過去台灣人對待大陸的態度,塑化劑事件後,我們要如何自處呢?
社評說,兩岸交流愈見頻繁密切,相互的諒解互助是必要的態度,不論面對意外事件或危機處理,都必須同心協力共謀解決,動輒以高人一等的心態面對,最後自己會受害。大陸民眾來台灣旅遊人次漸多,意外事件頻傳,無論蘇花公路意外或阿里山小火車事件,大陸旅客死傷慘重,但家屬並未責怪台灣,只是默默配合善後,大陸政府亦未伺機挑撥民間社會對台灣的好感。台灣不會感覺愧疚嗎?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爆發,美國經濟大幅衰退,大陸成為全球經濟成長主要動能。去年,大陸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崛起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ECFA簽署後,大陸省長頻頻來台採購,大量觀光客湧入更帶動台灣服務經濟興起。今年起,台灣與大陸交往呈現出兩種矛盾心態,一是延續過去的優越感,認為台灣仍然高大陸一等,尤其在生活品質和國際接軌見識上要比大陸強;另外一種則是對大陸經濟實力產生無可抗拒的依賴感,只盼依附大陸奶水度日。
社評說,認為台灣高大陸一等是錯誤的,依賴大陸奶水的心態更是偏差。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較大陸早約20年,台灣的領先只是發展啟動時間的領先,不是誰比誰優秀,或誰的制度、誰的社會比誰好的問題。大陸經濟規模雖然大於台灣,大陸是台灣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但並不表示台灣對大陸呈現經濟依賴關係。首先,台灣巨幅貿易順差來自台灣對大陸的大幅投資,可以說,台灣資金是大陸經濟崛起重要動能,沒有台商30年的投資,大陸今天的經濟成就勢必減損。第二,台灣多元文化背景及與西方交往的經驗、台灣企業強勁的管理力、品牌力與整體競爭力是大陸經濟模式的對照。第三,大陸省長的採購與觀光客消費固然帶動台灣經濟復甦,但在台灣總體結構中,仍然只是助力而非主力。
誠然,大陸經濟已經崛起,兩岸的政治社會制度、價值觀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但台灣的多元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發展先行經驗、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淵源及追求未來統一的共同願景,台灣對大陸的未來當然有非常高的存在價值,統一願景完成前,台灣應該努力維護現狀,作為大陸發展的參考指標。這是台灣在中國全面崛起過程中的獨特價值,兩岸有識之士都知珍惜。
社評說,塑化劑風暴尚未落幕,比較兩岸發生類似危機時互相對待的態度,台灣是有必要調整心態,而且要確知自己的核心價值,以自信態度立足台灣、心懷中國、放眼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