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5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說,針對經濟發展失衡,高失業、低薪資,“監察院”日前通過糾正“行政院”及“教育部”。此舉意義深遠,卻未獲外界重視,殊為可惜。
社評說,“監察院”三位委員以“經濟成長與失業人數、實質薪資、貧富差距的關係,政府相關行政作為有無不當”為主軸,歷經十六個月調查,約談超過二十位官員,並召開三場諮詢會議,五場座談,七次實地探訪傳統產業及農業始完成。這份調查報告,不但是“監察院”第一份產業調查,也解答了許多人的共同疑惑:為什麼近年經濟成長數據亮麗,但高失業與低薪資情況並未改善?為什麼經濟果實無法全民共享?
根據“監察院”的調查,發現幾點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台灣歐肯係數較低,經濟成長對降低失業率的貢獻度,遠遠低於他國。所謂歐肯係數,係指一國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之比;數值越大,改善效果越好;數值越小,改善效果越差。台灣的歐肯係數,自二00一年第一季到二0一0年第二季,介於O.一至O.一六之間。換言之,台灣經濟成長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只能降低失業率O.一至O.一六個百分點。與其他國家相較,台灣的歐肯係數不但低於美、德、英等先進國家,也不及韓國、香港、新加坡等主要貿易對手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去年台灣出現兩位數經濟成長,而失業率卻僅降低一個百分點的最大原因。
其次,為什麼經濟成長,失業問題卻仍然未能有效解決?主要是因為台灣過度向高科技產業傾斜,以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營運模式日益嚴重。“我國”就業者雖以服務業比例最高,但近年民間投資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集中電子科技業。以產值而言,科技業當然超過傳統產業及農業,但科技業每投入一億元資本,只能創造六.四個工作機會,而傳統產業投入一億元,卻可以創造十六個工作機會,農業當然更不用說;這證明高產值未必能創造高就業。
再者,近十年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一路攀高,從八十八年的一二.二四%到九十九年十一月底達到五O.三九%,其中,產值最高的信息通信類,同期間由二三.O三%,持續升高到八四.八五%。廠商高群聚式移往海外,營收大幅成長,雖造成台灣經濟成長數字漂亮,但也使台灣境內聘用的員工減少,就業市場萎縮,薪資停滯不前,鴻海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此外,青年族群及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明顯增加,主要是學用落差及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去年台灣的大學學歷以上失業率為五.六二%,高於國中及以下的失業率四.八三%,及平均失業率五.一二%;而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十三點九,是所有年齡層失業最嚴重的族群,最大原因,就是大學科系跟就業關聯太遠,以及大學的數量快速擴充,質量卻不增反減。
社評說,顯而易見,促進經濟繁榮,雖對刺激就業不無幫助,卻未必能夠徹底解決就業問題,未來除須加速調整產業結構,政府也要調整心態,除了重視產值,更要重視就業;另外,對於人才培育與市場需求,以及大學科系設置與國家經濟建設需求的結合上,也必須加強。如此才能使經濟繁榮的果實為全民共享,也才使“監察院”的糾正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