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鬧騰無風骨
與兒童影視作品市場占有率低、數量少相比,據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作家張之路今年初介紹,當前我國童書市場巨大,在56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童書,童書占整個圖書碼洋的1/4,而兒童文學在童書中又占40%的份額。但少年兒童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謝倩霓表示:“現在,童書市場看似一片繁榮,但是太多的書都是為迎合市場而作,只是偽生活化、偽兒童化、一味搞笑鬧騰的‘兒童讀物’。”
“現在不少人表面上聲稱推動兒童文學創作,實際商業味兒太濃,透著一股浮躁。”張之路說:“其實,市場上賣得好的書並不一定都是質量優秀的書,孩子們喜歡的書也不一定都是利於他們成長的書。雖然近些年兒童文學在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火爆之餘,我覺得兒童文學也有些‘失落’。”
不少專家對兒童文學跟風創作所形成品種單一的現象表示擔憂,並指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缺少風骨。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楊鵬認為,像“蜘蛛俠”、“超人”、“蝙蝠俠”、“米老鼠”等國外兒童文學的主人公歷史悠久,已經形成了偶像化、系列化、時尚化等特征。“比如,‘超人’是1939年誕生的,現在的孩子看他依然覺得很時尚;‘米老鼠’的歷史也很悠久,全世界都在為它創作,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人們總問,為什麼中國不能出現像《哈利.波特》這樣優秀的作品?”張之路說,《哈利.波特》繼承了19世紀以狄更斯為代表的英國優秀的文學傳統,而我們的一些作家在創意階段不是重視作品創作,而是使勁考慮如何衍生出“熱賣”的玩具。“要知道,沒有《西游記》,哪來孫悟空?”久而久之,無法形成兒童文學創作的風骨,只能“另辟蹊徑”地靠迎合市場獲得商業利益。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方衛平指出,當前消費文化的盛行在某種程度上抹去了文學的傳統光環。“消費文化時代所賦予的童年文化與這個時代本身一樣有著兩面性:它賦予童年一種前所未有的身體與精神的自由,也使當代童年處於一種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中。”對此,張之路表示:“我們創作兒童讀物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擁有‘三想’:理想、思想和幻想。我們要告訴兒童的是,生活不僅是幸福的,還是嚴峻的,要讓他們了解苦難、迎接坎坷。另外,張揚自己個性的同時還要顧及他人的存在。”
兒童文學的商業標準和藝術標準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標杆。不被庸俗閱讀需求所左右,表現兒童讀者心中對真善美境界的永恒向往,讓當代乃至後代的兒童讀者從中感受到心靈的共鳴,這樣的作品,也許不會像暢銷書那樣短時間內引起全社會轟動,但它有超越時代的價值。這正是當代多數兒童作品所缺失的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