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工會聯合會副會長陳婉嫻 |
中評社╱題:“站穩基層立場 維護工人利益--訪香港工會聯合會副會長陳婉嫻”,作者:劉迺強(香港),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本刊學術顧問
自上世紀90年代香港開始有全港性直選以來,工聯會一直是民建聯的重要構成部份,共同作戰。自今年底的區議會選舉開始,香港第一大工會工聯會將高舉其獨立的旗幟參選,這是香港工運史和民主發展史中一個重大轉捩點。為此我們走訪了工聯會副會長,重量級元老,這次戰役的總指揮陳婉嫻,評談工聯會的參政理念和策略。
工聯會的由來與理念
劉迺強:請介紹一下工聯會的簡況,包括近況發展如何?
陳婉嫻:工聯會是在二戰結束的時候組成的,組成的原因是戰後不少在中國南方沿海的人們都來到了香港謀生,而當時很多人遇到了困難,比如打工仔那個時候想要進入一些很興旺的行業做事比較困難--因為從農民轉為城市工人是需要進行一些相關培訓的,此外文化也是一個問題,再加上香港屬於資本主義社會,剝削亦很大。面對這種情況,一群前輩就組成了最早的“勞教會(勞工教育促進會)”,幫助勞工及其子女們,令他們能夠在社會立足生存,接著就組成了工聯會。
在戰後的社會環境下,工聯會當時除了關心工人權益、生活上的困難外,同時為勞工及其子弟提供學習、讀書的機會。因而在各方面努力下提供勞工的職業培訓或者技術等等,以及鑒於當時醫療條件不足,合力籌款建立醫療服務中心、勞工子弟學校等--我們這些主張得到了社會上很多人的支持,除了勞工階層自己拿錢出來籌辦這類當時十分必需的醫療和教育服務,還得到了來自電影界、知名人士、教會等等社會各方面的支援;隨著經濟發展,到了六、七十年代,香港製造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製造業也有很多技術是需要加強的,因而做了不少的這類專業培訓;再到後來,香港經濟繼續的發展轉變,隨著內地1979年改革開放,香港越來越多的製造業轉回了內地,這個時候我們面對著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就辦了例如一些日本語班、其他服務性行業的班,將原有的工人夜校發展成為進修中心;八十年代香港文職專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快,而且在各類項目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我們除了在職業培訓之外,還組成了一批新的工會,當中文職及專業人員協會,到今天成立都有二十多年了。
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工會亦不斷發展,現在工聯會已有200多間工會、34萬會員,在香港的勞工的會員數目我想應該算最大的一個社團。在這幾年的發展,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因應不同的形勢,以香港的打工仔群體存在的問題或者面對的困難,進行、推動不同的爭取權益工作。
劉迺強:你們參政的理念最初似乎是跟民建聯一樣的,為甚麼現在好像越來越不同,這個轉變是怎麼產生的呢?
陳婉嫻:我想這個跟剛才講的是一樣的,工聯會是與時俱進的。隨著八十年代香港代議政制的發展,當時的政府考慮到回歸問題,而將所謂的管治權逐步通過選舉轉到民間,面對這樣的狀況,作為一個一直為勞工爭取權益的團體,我們覺得有必要通過議會將基層的聲音發出來。而我也算是工聯會最早參加當時區議會選舉的成員之一。
隨著九一年香港有了第一次立法會直選,我們覺得也須要有人參選,我又被找來參選,我們參與令選舉的過程多了勞工的聲音。在那個年代,工聯會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內,覺得在政制發展的過程當中,勞工在開展工會運動是基本需要,但在議會的爭取上也必須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這有利勞工爭取權益。所以我們在八十年代底,曾經討論面對的政制發展改變之後,我們很希望在我們這方面有多一點的力量進入議會,有些人建議,組成政治組織來參與選舉。
但我們同時看到了世界上很多經驗,尤其是英國工黨的經歷對我們提供經驗,英國工黨最初成立是為基層、為勞工服務的,但隨著成為了一個黨,尤其是成為執政黨之後的發展,就為了爭取選票而擴寬服務對象,令勞工階層覺得其權益被忽視。因此當時我們建議不做大規模參政而是個別的參政,亦不組成政團。在九一年立法局選舉我們輸掉之後,我們覺得一批愛國家愛香港的人士,應該在香港社會要有一定代表性,問題是市民對我們有不同看法,在不希望工聯會成為政黨的前提下,我們認為可以催生一個愛國愛港團體出來。因此當時我們幾位有份參選及從事選舉活動的朋友,就去討論如何能組成這樣一個政團,並透過努力組成了今天的民建聯--我正是當時的民建聯早期的為數不多的推動者之一。
民建聯的發展也與世界上一些政黨發展相同,為了取得更多的議席來增加它的力量,服務階層也擴闊,有些觀點與服務勞工、基層有一定距離,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自己雖然是民建聯當中核心成員,但牽涉勞工利益的問題,我站在勞工階層立場,這自然形成要逐步淡出民建聯。在歷史上,基於香港政治形勢,一批對自己國家認同,對香港有承擔的土生土長香港人,組成了一個政治組織是有需要;我們這批人在那個時候實際上是香港推動政制發展的一股力量。對我自己來說,在籌組、推動發展的過程中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同時也感覺我們的預見很准,所以後來淡化、離開的時候有的人有不同看法,我說其實差不多的了。
獨立參政及與民建聯的定位區別
劉迺強:為甚麼現在又變成你自己以一股獨立的力量去參政呢?
陳婉嫻:隨著比例代表制的發展,我們覺得我們前一階段派出的個別區的區議會或者立法會參選是不錯的,就是說,哪個區有我們的議員在,哪個區的基層勞工議題在議會就可以發出夠強的爭取聲音。
舉例說我自己,曾經作為九龍東的直選議員,這個區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是公屋、土地規劃、小本經營者面對租金壓力、打工仔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前景、長者生活困難等等問題,通過在地區的工作,我看到更多不合理的社會狀況,亦吸納了很多人的意見,並幫助他們反映出來以尋求解決方法。我認為能在議會多一些基層、勞工聲音,對於地區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