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國外媒體如此精准,國內機構券商對經濟數據的預測能力也相當高,中信證券在其今年1月初的月度數據前瞻報告中預計,去年12月食品價格將有所回落,但非食品價格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CPI將達4.6%。今年1月20日,統計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漲4.6%,PPI同比上漲5.9%,預測與發布數據高度一致。
宏觀數據洩密造就了一批如世界杯期間那只神奇“章魚”的“章魚哥”。數據是宏觀經濟指標,它不僅關乎決策層對國家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把控,更是普通老百姓關注的焦點,成為判斷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風向標。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林秀香表示,該事件本身體現了經濟信息的價值及其管理問題,因為經濟數據關係到企業、投資者以及其他社會公眾對國家經濟前景的判斷和決策。
背後藏有驚人利益鏈
其實,經濟數據洩露在全世界範圍內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經濟數據在正式發布前,會被提前提供給相關的宏觀經濟決策部門和領導層進行參考。除了數據的生產環境,還涉及到數據傳遞鏈條上的各個部門,牽涉的部門多,難免會存在數據洩露的風險點。
著名經濟學家孫飛分析,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對於經濟數據極為敏感。對那些機構和人士來說,提前獲得經濟數據就可能意味著可觀的經濟利益。
“如果機構分析人員總是拿到的數據很準確,在數據公布前就做出準確預測,客戶就會願意跟著你做。投資者正是利用所獲數據與市場預期的差異進行獲利的。如果債券投資者提前獲得的數據比市場普遍的預期樂觀,可先期購入債券,等待正式消息的發布;如果獲得的數據較市場預期悲觀,則提前賣出債券以控制風險。”孫飛表示,能更早、更快地獲得數據體現了研究員獲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這一能力將直接與獎金掛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