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今日回應“數據提前洩露”的問題時表示,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工作人員因涉嫌洩密正在接受司法調查。他同時還表示,5月份數據被有些機構猜對了,並不是數據洩露。(6月14日中國新聞網)
此前,國內CPI統計數據多次被國外相關機構精確無比地“猜中”,如有媒體指出,僅路透社就曾在近兩年中七次精確“預測”到中國的CPI增幅。路透社表示,調查是路透社自己做的,是很透明的一個調查。我們當然不會相信路透社通過一個“自以為很透明的調查”,就能準確預測中國CPI。況且,“蒙”一次可以,連續“蒙”准了七次CPI數據,沒有統計部門的“內鬼”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這不,日前國家統計局正式回應的“內部工作人員涉嫌洩密”,無疑是一個“數據洩密”的最好注腳。
對於“洩密”者必須嚴懲不貸,依照國家相關法律讓“洩密者”付出慘重代價實是必然。但因為一個小小的內部工作人員,就讓國家的重大統計數據屢次“走光”,就不僅是懲處和打擊個別工作人員的問題了,這裡面應有更深層次的“問題”亟待反思和解決。
一個內部工作人員,即使是辦公室秘書工作人員,為什麼“可以”或“敢”將重大統計數據“洩露”出去?一方面,統計部門在管理和完備統計規程和數據保密上必然存在巨大瑕疵。其保密規程再吹的“天花亂墜”恐怕也無人相信,日常規章和管理規範也一定沒有落實好。另一方面,秘書人員不可能最終形成“數據”,“拍板”的領導、統計數據的把握者是如何給了小小的工作人員“機會”的?這需要從制度構築方面彌補;對於身處要害部門和重要職守的工作人員,其德行操守又是如何掌握監管的?重要崗位的監督、審查環節等,外界交往圈子等,似乎也成了擺設。不排除是相關部門長期以來對保密工作的“麻木”所致,這也需要從制度方面警醒。
出賣民生和國家利益者,大多可以獲得巨額利益。洩密者究竟獲得了多少好處?案件最終會有答案,但如何制約國家工作人員不瀆職、不濫權?更是一個緊迫的問題。統計部門的“問題”並不止一起了。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之所以“跌倒”了也是緣於利益,在上海社保大案上邱曉華成了可恥的“幫凶”、協同“造假者”,是利益也或是“美色”。這些問題,都將是敲給我們的一記記警鐘。“亡羊補牢”為時未晚,CPI“走光”後“內鬼”被查處,或將是一個修訂疏漏、規範統計制度的契機。(時間:6月15日 來源:時代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