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有一種姿態比建“黑名單”更優雅
http://www.CRNTT.com   2011-06-17 11:53:58


  對媒體記者建黑名單,這樣的舉措肯定會將衛生部置於輿論漩渦中,使之成為民眾的炮轟對象。冷靜一些看,“黑名單”是有前提的,即“誤導公眾傳播錯誤信息”。至於某些媒體為何會“傳播錯誤的食品安全信息誤導公眾”,在衛生部官員的認識裡,“大多數問題出在了溝通不充分,並非有意傳播錯誤知識,但有個別媒體就是有意的,就是為了新聞性。這和當前整個媒體環境有關係。”

  先不論衛生部官員的分析是否準確,可以肯定的是,媒體在食品安全的報道方面確實存在誤導過公眾的事件。遠的如2007年3月媒體報道的“毒香蕉”事件。當時,媒體使用了“蕉癌”、“滅絕”和“致命”等詞語,給民眾帶來恐慌,南方各地的香蕉紛紛滯銷,海南蕉農每天損失1700多萬元。而事實上,所謂“毒香蕉”只是一種由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學界稱之為“巴拿馬病”,香蕉“巴拿馬病”對人類有致癌作用的報道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近的例子如最近的“毒菊花”事件,有媒體報道稱“每年200噸毒菊花入市”,這後來被證明誇大了事實,而且被硫磺熏過的菊花多是用來泡腳,而並非如報道中所稱的泡茶。

  食品安全不僅事關民眾切身健康,而且關乎產品市場走向,所以媒體在報道時必須科學客觀,必須把握好分寸,盡量避免出現“誤導公眾”的情況發生。但衛生部“擬對個別誤導公眾的媒體記者建黑名單”的做法,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媒體不僅僅是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承擔者,更應該是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督者、批評者,媒體不是監管部門的“衛道士”,而是民眾食品安全健康的“看門狗”。儘管有媒體由於各種原因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存在某些誤導公眾的情形,但誤導公眾的“誘因”,是因為政府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出了問題。政府管理工作出了問題,卻抓住媒體的失實報道不放,甚至還要建“黑名單”,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建黑名單,還很容易激起民間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對立情緒,無助於打造“健康的媒體報道平台”。在食品衛生安全報道方面,如果媒體報道的信息不夠準確,衛生部等政府部門出來辟謠澄清就好。現在的問題是,鑒於一定程度上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衛生部等監管部門的辟謠信息反而常常不容易被民眾采信。民眾若是能堅定地相信政府監管部門的辟謠,那些不實報道哪裡還有市場呢?何況,衛生部官員也承認,誤導公眾的信息出現,也與衛生部和媒體溝通不夠大有關係。

  既然如此,衛生部就應該明白,打造健康的媒體報道平台,一方面要努力錘煉自身權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媒體溝通,及時披露真實信息,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才能真為民眾健康利益保駕護航。良性互動,總比“建黑名單”這樣的對抗姿態優雅且有效得多。(時間:6月16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