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公司公關部一名負責人21日向記者介紹,與推特相比,中國的微博產品更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不僅內容廣泛而且變化速度快,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特徵。微博作為自媒體,具有短小精悍易於傳播的特點,也正是這樣的特點使它能夠快速反映社會問題,成為衡量社會冷熱的溫度計。例如6月21日,騰訊微博上的熱門話題包括:浙江蘭溪全城被淹、你敢裸婚嗎、溫網進行時等。新浪公關部毛濤濤也表示,除了一些重大事件能夠引起微博用戶較長時間的持續關注以外,大多數火爆話題都會很快變化。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3月份做過一項關於微博的調查,結果顯示18.3%的被調查者“正在使用微博”,其中71%認為微博提高了他們對政治的關注度。中國傳媒大學同月發表的《2010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說,誕生僅僅20個月,微博已經成為第三大網絡信息來源,僅次於新聞門戶和網絡論壇。報告顯示,醜聞頻發的徵地拆遷和官員腐敗在微博上最受關注,10條信息中就有一條與徵地拆遷有關,60%的評論和民眾與縣級政府的拆遷衝突有關,70%的微博熱點話題與政府官員不當行為或者言論有關,20%與警察有關。台灣《中國郵報》說,在一個著名案例中,一名醉駕司機在撞到兩名學生被保安攔住後據稱高喊“我爸是李剛”。李剛是河北保定的警察,他的名字也因此迅速成為全國最流行的諷刺用語。在另一起藥家鑫案中,微博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許多外國媒體則把微博作為從中國挖掘新聞的一個渠道。今年初的突尼斯與埃及動盪讓一些西方媒體看到了微博力量的強大,一些西方記者開始使勁把中國的微博與中東動盪往一塊聯繫。但也有分析認為,西方對微博的這種期待在中國是天方夜譚。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說,越是像中國這樣的轉型國家,其國民對互聯網言論宣洩的需求越火,其原因大概是由於人們處在一個變化更快的社會中而更喜歡抱怨與牢騷。許多人期待“圍觀改變中國”,但這種圍觀性參與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社會很值得懷疑。大多數人只不過通過微博宣洩憤怒或者同情等情緒,然後轉身回去繼續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說,微博流行的原因很多,根本上是社會有這個需要。微博是對傳統媒介言路開放程度受到限制的補充性反彈。我們國家要建一個和諧社會的利益共同體,承認差異,尊重不同,但這種差異和不同在話語、意見和利益的表達方面,在傳統媒介上表達得並不平衡。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微博相對來說能夠為老百姓直接掌握,因此必然會承擔一些這方面的角色。微博首先對政府的執政方式和執政能力帶來挑戰,即現有的官員和制度體系能不能因應這種多樣化的利益表達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