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緊逼中的被動辟謠,只會進一步消解公信力,進而加劇公共形象的崩塌。賬目審計也時有發生,但沒有徹底公開而只有內部掌控的狀態,注定無法紓解人們心中的疑問。更何況對於機構而言,沒有細化到每一筆支出的籠統數字其實什麼都不是,而參與公益資金管理的人員所擁有的公職身份,更讓其無法避免地成為官員財產不公開窘況的陪綁者。只有日常、主動、全面地披露所有賬目明細,才是對所有可能的誤解與抹黑的最有力回擊,這原本應當是起碼的常識。
日前,廖冰兄人文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在其官網上主動公布家醜,讓人們看到一種試圖有所擔當的努力。而在今年“兩會”期間,中國紅十字會負責人亦曾向媒體表示,該機構正準備建一個向社會公布賬目的透明系統,以此來增加公信力。賬目公開的透明系統何時建成,尚無從獲知,但可從中讀出其對公共形象困境的求解嘗試。作為以公信力為其存活根本的公益機構,沒有日常、主動、全面的賬目公開,是絕然無法想象的。“郭美美”事件或許只是偶然,但公眾的疑慮卻一直存在。
作為個案的“郭美美”事件,一定要有一個真相出來!人們關心並追逐真相,但更在意真相背後的利益疑雲,“郭美美”事件與社會公共資源之間的糾纏,需要進行不留情面的徹查。在這場真相焦慮與信息遮蔽的拉鋸中,設若能借由偶然事件進而倒逼出中國紅十字會的賬目全面、徹底地公開,實在功莫大焉。(時間:6月25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