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校打響高分考生“爭奪戰” |
高校招生,往往被喻為“大戰”。近日,這場大戰再起硝煙。復旦大學稱有人假冒該校老師欺騙考生修改志願,更有教師在微博上直指“李鬼”來自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則緊急回應,稱不存在上述行為。
且不論真相如何、誰是誰非,這樣的過招,在某種程度上折射高校招生時爭奪優質生源的亂象。從自主招生的“北約”、“華約”抱團“掐尖”,到去年北大清華公布的新生狀元數相互“打架”,高分考生作為“稀缺資源”,屢屢讓各個學校費盡心機。
的確,優質生源是決定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但是,考生有自主選擇權,高校應憑自身影響力吸引人,而不是用別的什麼手段,如果罔顧規則甚至觸犯法律,則不僅損及學校聲譽,更會給學生留下令人失望的“第一課”。
亂象產生,源於招生已成一些高校的“面子工程”。比拼狀元數,比拼分數線……一旦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實力的重要標準,學校下任務、定指標、許重獎,承受巨大壓力的招生工作出現無序競爭,也就在所難免。從一些高校為提高分數線只設一個招生計劃,到一校猛打另一校招生熱線致使線路繁忙,各種奇招、怪招迭出,便是明證。
一些情況值得注意:招生的過程和結果表面上公開透明,但是招生人員“私下”的活動——包括動用各種關係進行的種種許諾、游說等——卻始終暗潮湧動。而對於高考招生,缺少法規細則進行引導規範,也沒有相關罰則讓“越軌者”止步。既有重重壓力,又有規則缺失,不正當競爭怎能不愈演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