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美姻緣協會王女士(左)稱,許多白人喜歡娶亞裔女子。圖為她正在為一白人男性推薦華裔女性候選人。 |
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據美國《世界周刊》報道,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上月發布一篇美國人婚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2008年新婚夫婦中,14.6%的夫婦是不同種族和族裔的結合。其中,9%的白人、16%的非裔、26%的西語裔以及31%的亞裔與非本族裔的對象結婚。密蘇里州杜魯門大學華裔教授令狐萍轉述一些專家預計,到了2050年,70%的美國人都是混血兒,美國將是全球人種混血程度最高的國家。
丕優調查報告還顯示,在亞裔中,異族通婚因性別不同存在差異。例如,40%的亞裔女性嫁給外族裔男性,而娶外族裔女性的亞裔男性僅有20%。另外,美國人口普查局2008年小區調查(ACS)資料表明,53.4%的美國出生華裔女性嫁給“老外”,而美國出生的華裔男性與非華裔女性的通婚率為47.9%,華裔與其它族裔混血的後代超過37萬人。統計數據顯示,華裔與白人通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與其它亞裔人結婚。
紐約奧伯尼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梁在指出,由於白人是美國最大的族群,這就意味著亞裔最有可能選擇白人作為結婚對象。另外,白人代表著社會的主流,“與白人結婚就表示成為主流社會的一分子”。令狐萍表示,白人男性選擇華裔女性與美國大眾傳媒有關,它們把華人女性描寫成理想妻子形象,觀念傳統、性格溫順。“從1960年代開始,白人男性對華人女性的興趣開始增加”。
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李瑞芳博士早在1970年代就對紐約市華裔與異族通婚現象進行研究。她的“華裔美國人的異族通婚”一書是第一本描寫美國東岸華人異族通婚的專著。她說,過去華人與異族通婚的很少,但是現在卻很普遍,認為“華人與異族通婚是趨勢”。令狐萍表示,“幾十年後,華人有關異族通婚的觀念將會發生重大變化”。
歷史悠久 背景不同
令狐萍說,早在1850年,華人就來到美國,那時候,華人以男性為主,多從事修路、中餐、洗衣等行業。由於早期華人男性與女性比例嚴重失調,男女比例達到20比1,許多華人男性就與其它族裔的婦女結婚,主要是愛爾蘭和波蘭婦女。李瑞芳的研究發現,有的華人在中國有妻子,但是在美國與非裔婦女同居,生下混血子女。
她說,1965年美國移民法改革後,華人可以申請妻子兒女移民,華人男女比例趨於平衡。由於注重教育,華人進入高等學校比例高於美國平均水平。大學畢業後,華人進入主流社會,成為中產階級。“隨著經濟地位的上升,華人在婚姻市場的地位也隨之提高”。她說,在美國中西部,一些華人住在白人小區,與白人接觸的機會大,華人女性與白人通婚增多。“華人男性也與白人結婚,但數量較少”。
她舉例說,許多知名華裔人士都與白人通婚。例如,知名作家譚恩美、湯亭亭、知名主播宗毓華、布什任內的勞工部長趙小蘭等都嫁給白人。同時,一些知名華人男性也是娶白人為妻,如大提琴手馬友友、能源部長朱棣文等。
了解增加 各取所需
梁在認為,華裔美國人與異族通婚總會發生,尤其是那些住在白人小區的華裔,潛在的華人配偶很少。另外一個因素是美國人對亞洲文化的了解增加後,也欣賞亞洲婦女。“雖然這些與華裔婦女沒有直接關係,但理解和欣賞亞洲文化與亞洲婦女和美國人增加與亞裔婦女通婚有關”。
令狐萍認為,與華人女性一樣,華人男性難以獲得外族裔女性青睞也與主流媒體有關。在這些媒體中,亞裔男性都是體質羸弱,沒有白人男性那麼強健,故白人女性不太喜歡華人男性。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在互聯網行業興盛時期,一些華人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經濟實力的增加,華人男性在婚姻市場的地位也隨之上升”。許多華人男性找到白人妻子。例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女兒就嫁給加州一位華人。
紐約亞美姻緣協會王女士認為,白人男性尋找亞裔女性是因為喜歡亞洲文化,認為亞裔婦女家庭觀念強、心地善良、對人誠實。“有些華人對美國人誤解,認為他們喜歡玩,到婚姻介紹所的美國人大都希望找個太太過日子,不想玩了,因為離婚成本太高”。
記者在亞美姻緣協會採訪時,一名白人男會員正好到協會選擇約會對象。他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55歲的他至今未婚,在新澤西州開了三家餐館。他在紐約郵報上看到這家公司廣告後,就加入這家協會。他要找的對象是,“看著舒服,可以信任”。他對女方是否帶孩子表示“無所謂”,“也許將來生個自己的孩子”。他說,他的母親是意大利裔,他的表兄弟在華埠找了一名華裔婦女,人品不錯。
丕優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大多數美國人在調查時表示,他們贊同異族通婚,這“不是抽象地說說,而是發生在他們的家庭中事實”。超過六成的人說,如果他們的家庭成員告訴他們“將與外族裔結婚”,他們將表示“很好”。調查發現,年輕人的異族通婚率比老年人的高,西部居民比其它地方的人異族通婚率高。
華女外嫁 有得有失
紐約律師劉瑛也是一名“外嫁女”。她表示,華女嫁給老外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因為身份壓力,如有的華裔女性嫁給老外解決身份難題,有的人是因為新鮮感。“我從小就喜歡新鮮的事物,距離產生美”。也有的人純粹是為了愛情。她認為,婚姻與經濟強弱有關。“因為歐美經濟強,大家找白人。如果中國經濟發展了,情況可能會反過來”。
她表示,亞裔女性在美國很受歡迎,主要是亞裔婦女有許多優點,如勤儉持家、身材苗條、善解人意。而白人男人認為白人婦女養不起,花錢太厲害。有的華人男性賺錢多,找個外裔太太,幸福美滿的不少,但是也有太太花錢太厲害,喜歡買奢侈品和高檔服裝,定期美容,買好家具,經常旅遊,有的甚至吸毒,不管孩子。
嫁給老外的確開眼界,可以學習語言,也了解其它族裔的文化。她說,有的華裔女子為了學習語言,找白人男友,一個不行就再換一個。當了律師後,她接觸的外嫁女更多了,感到異族通婚就像賭博,有的嫁得不錯,有的嫁得不好。“一些華人婦女很慘,被騙財騙色,白人丈夫酗酒、打人、最後以離婚收場”。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外嫁女稱,她以到美國學習英語為由獲得學生簽證,在一家學校學習英文。當年35歲的她已與中國丈夫離異,帶個孩子。誰知道,她在婚姻市場上很搶手。“追求我的人很多,其中不乏成功人士”。但是,她選擇一個大她十多歲的白人工程師結婚。她解釋說,嫁給他就是因為他的一句話“讓我們把你的兒子養大”。另外,男方每天給她送花,認識半年兩人就結婚了,但多年後離婚。亞美姻緣協會王女士稱,最受華人女性歡迎的白人男性是“三有”人士:有錢、有教育背景和有好的工作。她認為美國人自報的財產基本可信。〈nextpage〉
婚前協議 難以接受
劉瑛說,中美婚姻的主要差異之一是簽署婚前協議。美國文化接受婚前協議,但華人女性很難接受,認為對方在結婚前就想到離婚。按照美國的法律,財產分割要根據雙方的收入情況。如果女方收入低,男方要多出錢。“男方都想保住財產,各個族裔都一樣”。她遇到一個華人男性,找了個俄羅斯女性,很漂亮,在她的辦公室簽署婚前協議。“女方對此沒有異議”。
令狐萍說,許多要求簽署婚前協議的人是有錢人,擔心華人女性嫁給他是為了錢,圖謀離婚後分得財產。她認為,這個現象很平常,因為美國是商業社會,有錢人想把住錢。但是,許多華人女性不理解,心理不平衡,有的華人卻認為簽署婚前協議就是不相信對方,心中留下一個疙瘩,最後導致離婚。
接受採訪的那名紐約亞美姻緣協會白人男會員表示,如果他將來娶了一位華裔婦女,不一定要簽署婚前協議,但是“找美國妻子一定要簽”。上述匿名的前外嫁女稱,她的白人丈夫沒有要她簽署婚前協議,家里也沒有實行AA制。
經濟平等 分擔責任
AA制是代數平均的第一個英文字母Algebraic Average的縮寫,即家中花費每人負擔一半。令狐萍說,家庭實行AA制是美國的文化習慣。美國人講求個人掌握對自己財產的處理權。但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以家庭為重,兩人結婚就成為一體,彼此不分。“雖然中國發展了,但傳統觀念沒有改變”。她說,華裔作家譚恩美出版的小說《喜福會》中描寫四對母女。其中有的家庭就是兩人什麼都分開,認為這樣公平。但是,中國家庭夫妻用錢彼此不分,子女就不習慣這種制度。有的美國家庭夫妻就有一個賬戶,支票上有兩個人的姓名,共同所有,每人都可以開支票。
劉瑛說,她的家庭也是公平分擔家庭責任,但是她的分額要大一些。白人家庭流行AA制,男女雙方公平分擔家庭責任。這在美國的家庭中很常見。各人控制各自的錢。“但是,中國女性不喜歡,總想控制家庭財權”。
在法拉盛工作的華人張先生說,他的愛爾蘭裔妻子堅持支配自己的工資,不願意別人染指。他們購有住房,他支付貸款,兩人再分別拿出錢來供家庭開支,錢放在一起,花多少完全靠自覺。他解釋說:“因為沒有小孩子,花錢的地方也不多。”
離異帶子 多找白人
劉瑛說,中國男人有個傳統觀念,不願幫助別人養孩子。華人婦女離婚後,再找華人很難。而有的白人很喜歡孩子,認為孩子可以帶來快樂,因此許多離婚帶孩子的華裔婦女都是找白人丈夫。
亞美姻緣協會王女士稱,有的華人女性離婚後帶個孩子,她就勸她們找美國人,因為美國人不在乎女方是否帶孩子。她認為,吸引白人男性的最重要特點是女方性格。有的華人女孩自恃年輕漂亮,喜歡拿架子,讓老外無所適從。“有個白人男性很有錢,就是搞不掂漂亮的華人女孩,最後娶了一名40多歲帶孩子的華裔婦女,讓人跌破眼鏡”。
她透露,該協會登記的男女會員各兩千多人。在男會員中,華人有500多人,其餘全是白人。女會員的90%是華人,另外10%為日裔、韓裔和菲裔。她在中英文媒體上打廣告,許多外族裔會員看英文廣告來登記。她解釋為何只限白人男性,“因為其它族裔男性在亞裔婦女中市場不大,擔心讓他們花冤枉錢”。
張先生五年前和一位愛爾蘭裔未婚女子結婚。他說,他的白人妻子原來不想結婚。“她的妹妹和男友同居多年也不結婚”。但為了幫助他拿綠卡,女方主動提出結婚。他說,這是他的第二次婚姻,第一次婚姻以離婚結束,前妻留在上海。他和這名幾乎同齡的白人妻子結婚後,就考慮要把兒子移民過來。“我和她提及此事,她想了一下就同意了”。現在,兒子和他們一起生活。
文化差異 產生矛盾
劉瑛說,異族通婚的夫妻兩人生活習慣肯定不同,吃飯就是一例。“我做中餐,他做西餐,好在兩人都不挑食”。她說,東西方的差異還表現在其它方面,如怎樣花錢,如何約會等。華人喜歡一家老小外出吃飯,孩子吵不要緊,就是要這個熱鬧勁。但是,美國人喜歡兩人去餐館,認為孩子吵不文明,兩個人才有浪漫氣氛。
她在讀法學院時,有的美國男同學請她吃飯。“我是有請就去,誰怕誰呀”。但是,一名美國律師提醒她,與美國男同學吃午餐可以,但是吃晚餐則要小心。吃了晚餐後,就要進行下一步活動。“如果你不想和他交往,就不要去吃晚餐”。她這時才明白東西方的差異。
娶了白人妻子的張先生說,只有結婚後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到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有些事不通過婚姻了解不到”。他說,中國人和美國人在辦公室里差別不太,但在生活上、觀念上存在不同。他曾經帶著白人妻子回到上海探親,住在淮海路上一家香格里拉酒店。“這是五星級飯店,里面的西餐和美國的一樣”。但是,妻子表示不願住在中國。
在生活上,妻子要吃西餐,他則到中餐館要個盒飯。一到周末,他們有時在家吃飯,有時外出吃飯。“我做幾個上海菜,讓她嘗嘗鮮”。如果家里來了女方的朋友,他就準備幾個中國菜,如在街上買不到的涼拌菜。如果來了中國朋友,妻子就做點西餐,如土豆沙拉,結果雙方客人都喜歡。〈nextpage〉
互相影響 互相適應
張先生承認夫妻兩人存在差異,表示要用時間和精力才能克服這些差異,同時還要容忍差異。他指出,把中國妻子和美國妻子相比,就會發現白人妻子比較簡單,心思少些。
他說,異族通婚對雙方都產生影響。例如,他們曾經為同性戀問題爭執。他不認同同性戀,但是妻子認為這些同性戀者“生下來就是如此”,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後來,妻子要求他一起去看同性戀題材的電影《斷背山》。他看過後感到這部電影不錯,對同性戀也增加了理解。同時,他很佩服導演李安。“他一個華人能夠沉浸到白人世界,拍出讓白人叫好的電影,真不簡單”。
白人妻子嫁給他後,沒有隨他的姓,還曾帶來一些麻煩。有一次,他們去長島一家公園辦理會員登記,辦理手續的白人看到他們駕照上的姓氏不同,就懷疑他們不是夫妻,堅持要他們出示結婚證。“我就要求見負責人,為何要我們出示結婚證,結果負責人就向我們道歉,幫我們辦理手續”。劉瑛表示,與老外結婚的優點是夫妻相敬如賓。大家都有虛榮心,不願暴露自己的缺點,也看不出來對方生氣,夫妻很難打架,顯得很浪漫。她說,有的華裔婦女嫁給白人,就做家庭婦女,生活相當舒服,習慣也改變了。
婚姻結果 因人而異
梁在認為,異族通婚的離婚率尚無研究,但是他認為不能推測異族通婚就更易離婚。有時,人們喜歡與異族通婚,很可能就是對異族文化和語言產生興趣,至少願意理解不同的族類。
一名與白人丈夫離婚的華裔女性表示,異族通婚結果如何因人而異,要看互相感情怎樣。不管是華人還是白人,人性都是相同的。“我是半路出來的,與丈夫的語言溝通有問題,而且與丈夫文化背景不同”。
她說,她的第二次婚姻與第一次婚姻不同。中國丈夫太不講究,過節沒有節日氣氛,把錢全部交給她。“中國男人不浪漫”。而白人丈夫則不同。“每逢生日、情人節和聖誕節,丈夫都送禮物”。白人丈夫給她留有空間,“他從來不動我的抽屜、包和計算機。如果要動,會先問我一下”。白人丈夫講究兩人世界,如果準備兩人出去玩,把兒子安排好後,兩人出去旅遊,或者去外邊住上一個晚上。
第二次婚後,丈夫幫他申請身份。2005年,她考上政府工作,每天上班的時間是下午3時至晚上11時。她說自己是個工作狂,在周末去做房地產經紀。但是,白人丈夫不希望她在周末工作。她帶客人看房子,有時要很晚才回家,丈夫對她產生懷疑,“我當時面臨一個抉擇:放棄工作或者離婚”。最後,她選擇後者。
移民增加 族內聯姻
丕優研究中心在新聞通稿中說,其美國婚姻的調查報告是根據兩個數據來源做出的。一是美國人口統計局的美國小區調查的2008年的調查報告;二是丕優研究中心自己的調查報告。該報告是2009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對全美2884位成人電話採訪的統計結果。研究發現,目前異族通婚率是1980年的異族通婚率的一倍,“1980年是6.7%,而2008年為14.6%”。但是,在各個族裔中,異族通婚率的變化不同。例如,白人的異族通婚率增加二倍,非洲裔增長三倍,但是亞裔和西語裔的變化不大。研究人員的解釋稱,這種情況與過去40年的亞裔與西語裔的移民增加有關。“大量的移民為亞裔和西語裔的族內通婚提供可能”。
在異族通婚中,有的族裔存在著性別差異。例如,22%的非洲裔男性與非非洲裔結婚,而與外族裔結婚的非洲裔女性僅有9%。而亞裔女性的異族通婚率是亞裔男性的一倍。亞裔的性別模式與非洲裔的情況正好相反。在白人和西語裔中,這種性別差異沒有發現。
美國人口統計局的2010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亞裔人口(包括與其它族裔混血)達到1732萬856人,占美國總人口的5.6%。在這些亞裔人口中,純種的亞裔(Asian alone)有1467萬4252人,而混血的亞裔(Asian in combination)有264萬6604人,其中混血的亞裔占整個亞裔的15.3%。而2000年的人口調查數據顯示,亞裔混血人口166萬,占整個亞裔人口的比例為8.7%。
從這兩組的數據對比來看,過去十年間,亞裔混血人口不僅人數增加了99萬,而且混血亞裔在整個亞裔中的比例從8.7%增長到15.3%。統計數據顯示,混血的趨勢勢不可擋。
族裔認同 環境影響
英語單詞mestizo的意思是混血。幾個世紀以前,西班牙人與美洲土著通婚,產生西語裔這一族群。隨著華人與白人的通婚逐漸增加,將來是否會出現一個新人類,即美亞人(Amerasian)?梁在教授認為“這不可能”。他說,近年來的社會學研究顯示兩個結果。第一,種族本身是一個社會結構(social construction)。例如,在很長歷史時期內,意大利人和猶太人不被認為是白人,他們“有一個變成白人的過程”。“如果從社會經濟尺度來看,華人非常接近或超過白人”。
第二,研究也顯示,從異族通婚家庭出來的兒童的種族辨認取決於周圍的情況。如果這些孩子住在白人比例較高的小區,孩子很有可能認為自己是白人。這些來自異族通婚家庭的孩子能夠“通過”(pass)成為白人。
令狐萍也認為,華裔混血兒將來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族群。“他們會有一個族裔認同”。有人認同父親的種族,有人認同母親的種族。“認同哪一方,與他們的外表有關”。如果長得像華裔,可能會認同華人,將來融入華人小區。有的混血兒長得像歐裔,就會進入白人社會。
梁在認為,華人異族通婚的趨勢會呈現兩個方向。一方面,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族內結婚的可能性增大。同時,增加的低學歷華人與異族通婚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近些年的崛起,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也在增加,就使得華人成為其它族裔的結婚對象。而且,華裔美國人在教育、科學、政治上的成功,使得華人變得越來越主流。他認為,對人數少的少數民族來說,異族通婚就意味著族群身分的喪失。但是,對華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華人數量太龐大了。異族通婚是建立與異族關係的一個好渠道。“如果他們愛他們的華裔配偶,他們很可能對其他華人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