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戰和網絡安全
網絡戰和網絡安全包括軍事、經濟和政治與意識形態三個領域。
近年來,美國一再無端指責中國黑客對美國軍事和商業部門的攻擊。美國國防部2010年8月向國會遞交了所謂《中國網絡戰爭執行能力》的報告,毫無根據地指責中國政府和軍隊“指使”民間黑客集團向美國政府和產業界發動網絡攻擊,其目的是抹黑中國的國家形象,並為其對中國進行網絡戰製造借口。對此,中國政府已予以堅決駁斥。
事實上,中國是受黑客攻擊最嚴重的國家,其中不乏來自美國的攻擊。美國是第一個成立網絡戰司令部和組建世界第一支網絡戰部隊的國家。它把網絡戰視為“傳統和非傳統衝突的主要陣地”。美國又是世界上最大黑客發源地,美國黑客約占全球黑客總數的1/3。近年來美國大力開發了如“震網”病毒等新的網絡武器。據《紐約時報》報道,2010年11月間,美國夥同以色列利用“震網”病毒對伊朗核電站和核設施發動攻擊,“使伊朗1/5的離心機感染該病毒而被迫關閉,從而延緩了伊朗製造其首枚核彈的能力”。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病毒已在擴散,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網絡安全。
奧巴馬政府上台後把網絡作為外交和傳播美國價值觀進行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2009年和2010年,美國通過一些所謂的非政府組織利用“優兔”、“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站和谷歌網站,插手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
2010年,奧巴馬政府插手所謂“谷歌事件”,由國務卿希拉里出面發表題為《國際網絡自由》的長篇講話,指名攻擊中國政府的網絡安全管理違反所謂“網路自由”。2011年初,北非、中東地區爆發大規模群眾示威後,美國政府又立即力圖把禍水引向伊朗和中國等國家。希拉里2月15日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的關於“網絡自由”的講話中再次指名攻擊中國等國家“限制網絡自由”。可見,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博弈正在呈現日趨激烈趨勢,而這種博弈通常是以虛擬的方式進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