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林回憶,當時他把收藏來的字畫存放在住處紙箱裡,誰也不敢講。如果有人舉報,自己政治生命也就結束。
1972年,陳寶林被派到樂山擔任某師偵察科長,每逢書畫家、文史家來樂山大佛參觀,他就慕名前往拜訪。
上世紀90年代,他先後被調至涪陵、黔江軍分區任職,開始廣泛接觸並收藏三峽文物。他任黔江軍分區司令員時,有一年冬天去石柱西沱檢查工作,發現一農民用一把古劍砍桑枝,詢問得知古劍是農民犁地犁出。於是,他用一件棉大衣和一些錢,換來這把古劍。後經專家鑒定,此劍為戰國劍,堪稱無價之寶。
如今,陳寶林的兒子也加入到收藏之列,空暇時也在幫助他收集藏品。
博物館今後如何維持?
家人透露,希望依托博物館打造渝文化基地,以其收益來貼補博物館運營,相關部門已意向性表示繼續支持
陳寶林說,如今許多人為投資而收藏,而他收藏三峽藏品則是為了了解和體現古時的生產、生活、戰爭等。
陳寶林說,國內許多拍賣行,聽說來自三峽的文物,連看都不看。實際上,三峽地區古文明同樣輝煌燦爛。他舉例自己說收藏了一柄戰國矛,認為其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超過如今有世界第一矛之稱的“夫差矛”;還有一只北宋的紫定唾盂,證明三峽地區古時同樣存在過官窑,“寶林博物館藏有上檔次的青銅器上千餘件,陶器、瓷器及石雕各有數百件,基本完整地串起三峽地區數千年的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