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從經濟角度看待姚明與NBA,你會發現,其實這不過是經濟領域全球人才共享的一個案例而已,跟同一時期日本索尼公司引進美國人霍華德.斯普林格做自己的首席執行官,性質上毫無二致。NBA就是一個總部設在美國的跨國公司,這個道理,中國人是在若干年後才恍然大悟的。
姚明9年,中國人狂熱消費NBA,作為製造和運營商的美國人由此從中國賺走成百上千億,而華人主演姚明,拿到了20個億的片酬。這是何等熟悉的情形,成龍、章子怡、李安……姚明跟他們,同屬一條戰線。在姚明夕陽西下後,美國人正急切地尋找下一個主角,NFL(職業橄欖球)、NHL(職業冰球)、MLB(職業棒球),紛紛在中國展開造星行動,它們比已切得一塊蛋糕的NBA,更急切。只是,姚明這樣的天才,可遇不可求。我們感興趣的是,除了刻意拷貝姚明模式,美國人還能在中國搞出什麼新花樣,而歷史早已證明,它們總是會有新辦法。
NBA不必擔憂自己的“後姚明時代”,因為跌宕起伏的9年,中國消費者已經養成了強烈的消費依賴。從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看,我們不能無視這樣一個難堪的事實:以NBA為先導的美國體育的大舉進犯,輔之以一個體育用品品牌,以及兩個“可樂”和兩個快餐品牌,組成了強大的美國潮流文化作戰編隊,在中國攻城略地,勢不可擋。
中國自豪地向美國輸出了姚明,美國卻更自豪地向中國輸出了跟姚明有關的一切,惟其如此,我們對姚明到底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心存疑惑。而只有甄別了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對他的未來做出基本的判斷。現在,恐怕連姚明自己,對這一點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