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通脹,中國要“引虎入籠”
“中國踩下經濟發展的刹車踏板,房地產價格狂跌,銀行失去大部分資金,那些為買高價房不得不向親戚借錢的中國人成為輸家,一代中國人辛苦工作換來的財富隨之會消失,這就是中國經濟的黑天鵝效應(指意外出現的重大事件)。”10日,美國“福布斯”網站這段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期讀起來像是部幻想小說。清華大學中美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10日說,這種“詛咒般”的預測完全不著邊際。
周世儉說,西方輿論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或許為時尚早。中國當前的通脹主要由三方面原因產生,起首要作用的是貨幣型通脹,也就是市場貨幣量投放過大,為此,中國央行去年以來先後12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自去年10月以來5次加息,這些都是減少市場貨幣量、將通脹之虎引回籠中的有效工具。周世儉說,另外兩個原因是結構性通脹和輸入性通脹,前者是發展中國家共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適度的結構性通脹是正常現象。而輸入性通脹主要與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向別國輸入通脹有關。
事實上,國際媒體已注意到中國官方對於成功遏制通脹的信心。《聯合早報》說,中國總理溫家寶6月底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宣告中國成功遏制通脹,有信心使物價漲幅在年內得到有力控制。他本月3日在遼寧調研時對市民作出信心講話,表示豬肉價格“再過幾個月就下來了”,暗示政府使物價回穩的心理時間表。央行行長周小川上周六也說,中國能夠容忍經濟轉型過程中產生一定程度的通脹。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10日說,中國政府有能力控制通脹,並且很清楚通脹是中國民生的最重要環節。對於美國媒體開始出現擔憂中國向美國輸出通脹的聲音,袁鵬表示,美國媒體應該清楚,中國通脹的部分原因恰恰是美國力壓人民幣升值造成的。(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