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義上,網絡輿論充當了社會減壓閥的作用。通過網絡這個開放平台,公眾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與大家分享,也為相關職能部門化解矛盾提供有益線索,這種良性的互動,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功不可沒。反之,如果社會情緒總是找不到制度化表達途徑,如果公眾的正當訴求總是得不到傾聽,恐怕會給社會危機埋下禍根。
今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這裡所說的“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顯然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管理網絡,而應該放到執政智慧的高度加以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間,有少數地方的領導幹部因為網友舉報、網絡監督而落馬,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人懼怕和排斥網絡輿論。去年,《人民論壇》雜誌聯合人民網、騰訊網開展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約七成被調查者(包括部分官員)認為官員有“網絡恐懼症”,並特別表示,縣處級官員最怕被網絡監督。這種懼怕心理可以理解,但我們更希望越來越多的官員都能卸下思想包袱,坦然面對網絡輿論——畢竟,身正不怕影子斜。
善待網絡輿論,方顯大智慧。當然,在引導網絡輿論方面,有關部門和相關官員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過敏”,而是應該盡可能地尊重網絡時代的傳播規律,呼籲公眾通過理性表達和有序參與,來共同實現“良政”和“善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