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納伊姆博士自己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美國智庫之多以及相互間激烈的競爭性是各類思想和主張得以不斷湧現的根本原因。筆者同意這一判斷,同時認為“激烈競爭性”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在激活思想的同時,也衍生出為爭奪注意力和點擊率而不惜“出奇制勝”、“劍走偏鋒”的主張和思想,使得學界與政界之間的某種鴻溝在擴大。換言之,一些思想和主張的提出不是基於對事實的嚴格考證和對發展邏輯的嚴肅推理,而是基於對“奇論”的追逐和追捧而生、而旺,但又因其與現實的脫節以及不可能被執政者采納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冷戰結束以來,所謂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以及“中國責任論”或者“美中兩國論”等等概莫如此。
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我們的智庫建設尚在發軔和起步當中,數量有限的智庫之間談不上“激烈競爭”,但這一“成長中的不足”也客觀上使得中國的智庫大多能夠秉承現實主義立場,對外交政策提出一些中肯和具備可操作性的建議。納伊姆博士所說的第二道“鴻溝”在中國不是呈擴大之勢,而是縮小。但第一道“鴻溝”的縮小則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除了全球性傳播工具和話語權的掌握等“硬件”因素外,全球性視野、開放性和多元化的智庫建設模式等“軟件”要素也必不可少。
另外,在建設中國智庫的全球公信力過程中,中國學者尤其需要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對美國智庫一些為吸引注意力而發的“奇論”,不妨姑且聽之,切記不要盲從或被美國等西方智庫的報告所“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