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佈達拉宮 |
羅布次仁家鄉所在的山南地區,一向被譽為西藏文化之源,這個“源”是全方位的:有人類起源神話的源,有農耕文明曙光的源,有吐蕃發跡崛起的源,有藏傳佛教開端的源,凡此等等。總之此地迄今仍為西藏農耕文化代表地區之一,藏風濃鬱。羅布次仁出生在藏南大神山雅拉香波腳下,在山村讀初小,在縣城讀高小。而雅魯藏布江流經的曲鬆縣本為古史之地,吐蕃王室後裔“拉加裡”(直譯為“百神之王”)小王朝統治千年,直到上世紀中期,作為“邦中之邦”保持了半獨立姿態,自成格局。現在王宮遺址尚存,此地古風尚存。這些內容在書中略有涉及,可視為歷史文化積澱,當地人對知識學問的珍視和熱愛自成傳統。從家庭小環境而言,世代為“拉加裡王”的屬民百姓,小羅布的父系一脈是手工業者的裁縫,隸屬農奴階層;母系一脈系平民的佃農,家境略好,甚至有餘力在當地開辦私塾。影響到上一輩,又趕上了新時代,小羅布的叔叔和舅舅都在內地讀過多年的書。學成歸來,一個做了檢查官,一個當了醫生,都是令人敬重的職業,無形中也為晚輩打開了張望外部世界的窗口。所以小羅布會以在阿媽的織布機下哭了整整一下午的表現,力爭到縣城讀書的機會。
另一需要簡介的背景,是關於內地西藏班(校)的。這一創舉肇始於改革開放的年代,體現了國家對西藏的特殊政策。二十多年前我在藏北高原就聽說了,那曲地區的許多孩子在天津讀書。十幾年前再去,就見一茬茬畢業歸來的學生,已成為地區到縣鄉的業務骨幹——“天津紅光中學畢業的”,這樣的介紹很豪邁,不啻於光榮標簽。而彼時的內地西藏中學,早已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所有參與援藏的省份均已相繼開辦,共計有二十八所之多,西藏班則在各省的城市中學中分布更廣。早年當西藏班還是新生事物時,家長們對這些“阿媽的寶貝們”遠行求學多有不舍,顧慮重重。然而不多幾年後,便踴躍起來,牽掛依舊還會牽掛,人之常情,但“唯恐不得”的心態則占了上風。“報考內地西藏中學”成為當今西藏從城鎮到鄉村幾乎所有家長和孩子們願望的首選。有關內地西藏中學、西藏班的消息,不時通過媒體傳遞到社會,但是像羅布次仁這樣從頭道來的親歷者言,還是當今第一部。由此我們也對培養了成千上萬個小羅布的從北京到各地的西藏班(校)肅然起敬。
處處皆新鮮感受,是相互的。少年看世界,何嘗不如此。從僅有三十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走向萬里之外,世界精彩,多向度展開;長大成人過程中的回望和最終回歸,眼光和心態已有不同;那是重新的打量和思考,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很自然地涉及了發展主題。然而我們的小羅布無意於坐而論道,而是起而行之——內地求學經歷已成過去時態,我們看到被新知裝備起來的小羅布正在回饋社會,他找到了最佳位置,或者說是最適當的朝陽產業選中了他:他在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新設立的文化產業處任職。現在進行時的小羅布的世界,正在添加著新內容。在分享欣慰和感動的同時,我們有理由期待小羅布續寫出不同於前人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