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25日電/希臘瀕臨債務違約,歐債危機風雲緊急之際,21日歐元區17國領袖緊急高峰會同意提供希臘總金額達1,590億歐元的第二回合紓困,並大幅擴充“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權限;不少經濟專家認為這是往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跨出一步,金融市場亦“股”漲歡迎;但看衰紓困效果者依舊大有人在,信評機構惠譽將希臘債信評等打入“有限違約”。這齣主權債務危機肥皂劇何時會再上演續集,眾多觀察家都在冷眼旁觀。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自去年初歐債危機爆發迄今,歐盟領袖不惜違反禁止援救陷入財政困難成員國的歐盟制約,先後對希臘、愛爾蘭、葡萄牙進行紓困,並設立可以獨立發債的緊急紓困基金“歐洲金融穩定機制”,歐洲央行也破例吸納區內金融機構所持有瀕臨危機國家發行的垃圾級債券。但是,這一連串的救援措施不但未發揮效果,反因市場認為希臘倒債已無可避免,致令風暴不斷擴大,原來情況穩定的西班牙、意大利也受到波及,公債殖利率一路飆升。
歐盟國家及歐洲央行對援助希臘意見紛歧,在“不救必死,救也難活”的兩難抉擇中一再拖延,最後在顧全歐元區穩定的大局考量下,提出更通盤救援方案,不僅由政府和民間共同注資參與紓困,並承諾透過援助基金協助希臘振興經濟。這一套做法雖與過去借錢當事國應付債務違約的短期紓困不同,但若期待就此能解決希臘乃至其他歐債國家的沉痾,也未免太過天真!
社論認為,追根究柢,歐債危機難以解決的癥結有三:
第一,歐元區實施單一貨幣的基礎條件是維繫財政紀律,但因缺乏確實的稽核機制,事前無法發覺如希臘以換匯交易隱藏財政赤字的公然作假帳;危機發生後要求當事國恪守財政紀律、大幅削減支出,又導致經濟成長減緩甚至衰退,讓債務問題更為惡化。
第二,單一貨幣機制剝奪各國以利率、匯率作為調整經濟失衡的政策手段,歐盟又缺乏其他可替代的政策工具,因而造成歐元區成員強弱懸殊的現象,強國受益單一貨幣對外更加無往不利,出現危機的弱國則形同陷入安樂死。
第三,單一貨幣將各國綁在一起,出問題的國家認為歐盟理所當然應出手援救,但經濟強者如德國卻受制國內民意,不願意為負債累累、不負責任的成員國承擔過多責任。在主權國家各自考量本身利益情況下,歐債問題更加難解。
嚴格來說,要根本解決歐債危機,只有兩條路可走,其一是歐元區一分為二,無法償債的邊緣國家退出歐元區,透過重整債務及貨幣貶值等方式尋求自救,歐盟仍可給予適度金援及協助。然而,退出歐元區以及債務重整的代價極大,債務國自非情願;歐盟領袖顯然也不願因此付出龐大的政治代價。因此,除非出現極端情況,此路的可行性微乎其微。
其二是歐元區強國大力協助弱國,例如以德、法等國信用為後盾,發行跨區歐元債券,協助債務國集資,或提供債務國直接經濟援助、財政補助等。法國希望歐洲金融穩定機制能夠轉型為常態化基金,持續提供債務國援助,就是例證。但此路行得通的前提是債務國有決心振衰起敝,經濟可以自救,但看看歐債國家多年來的表現,經濟援助恐怕是無底洞,又有那一個國家願意被長期拖累?
最可悲的是,希臘因為接受援助,國有企業被迫私有化,公務人員大幅裁減,社會福利及退休金縮水,部分學校及港口也面臨關閉,希臘人因而反彈連連,寧可不要被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無所不能、無事不管,但面對如此希臘子民,也必然束手無策。希臘正上演的悲劇,誠為面對財政問題的各國各地區,包括台灣在內,引以為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