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延續“世界工廠”之路的前景很不樂觀。 |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美國?《星島日報》7月25日載文《延續世界工廠與引進高科技在華糾結》,摘要如下:
一向以高科技產品傲視全球的美國,新近遭受了“重大諷刺”——佐治亞州一間小工廠開始向中國出口筷子——這條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在歐美輿論界引起震動,《時代》雜誌甚至認為這昭示著中美經濟格局的逆轉:中國正由以往的低端製造業產品出口大國轉為高科技產品輸出國,美國則恰恰相反。
然而,《時代》所擔憂的只是一種剛呈萌芽狀態的趨勢,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雖已作為中國的國家戰略提出,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卻困難重重,與發達國家相比,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屬於技術型的高科技企業在中國屈指可數,出口高科技產品遠未形成規模效應。
毫無疑問,中國迄今仍是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廠”。同樣不容置疑的是,自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急劇變化的經濟情勢,正使得支撐“中國製造”的基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蝕:由外部因素來看,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復甦步伐遲緩、加上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轉變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模式,進而尋求更大規模的出口貿易,使得貨幣戰硝煙四起,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紛紛抬頭,嚴重抑制了中國產品的外銷;另一方面,印度及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近幾年加大開放力度,成為“中國製造”的有力競爭者。
而在內部因素方面,中國去年底徹底終結了外資企業在稅收政策上的“超國民待遇”,外資低端製造企業因此受到衝擊;而政府持續實行的緊縮政策,導致中小企業嚴重缺乏流動性,通脹又使生產數據價格上漲,加上延及全國的加薪潮,令企業用工成本劇增,經營更加困難,部分外向型加工企業甚至因此停產、倒閉。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口紅利”正逐漸消耗殆盡,各地頻頻出現用工荒。種種因素迭加,使得中國延續“世界工廠”之路的前景很不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