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理論與實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1 00:32:13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式--融合論

  由海協會已故會長汪道涵先生提出的“共同締造論”已被眾多學者所倡導。上海東亞研究所章念馳所長就指出,統一已不是設計出來的,不是一方恩施給一方的,而是共同的努力造就的,這種統一與傳統的“統一”、“征服”,完全不一樣,它甚至沒有起點與終點,這只是一個過程,是兩岸民眾都樂意參與的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注12)

  這種統一就像是一個“大Party”,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貢獻。它的現實表現就是融合,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式,是實現共同締造的最佳途徑。超脫黨派意識形態紛爭,靜心而論,兩岸之間的何種關係對台灣人民最有利,對兩岸人民最有利?答案是融合,而且是自然的融合,沒有任何人為阻撓與限制的融合。這是歷史的趨勢,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這種融合,包括社會的融合、經濟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以至於政治上的融合。這種融合的必然性就在於,一方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更是兩岸人民基於同文同種的民族血緣與地緣的自然凝聚與結合。在今天的台灣,主要政治勢力,都無法否認兩岸開放交流融合的大趨勢,這一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兩岸融合的最終結果,必然是合而為一,二而為一,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共產黨不急著統,是為防止人為地不合理地加速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速度,造成過猶不及:民進黨如能做到不獨甚至於棄獨促統,就可大大減弱人為地阻礙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的力量。讓兩岸關係盡可能的按社會規律自發地融合,兩岸共、國、民三黨要盡可能地為這種融合創造條件。

  根據社會進化的機制原理以及邏輯自身發展的規律,筆者認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經過以下幾個階段,這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合理走向。具體內容見表二。

  (表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淺層交往期。該階段,兩岸執政當局及政黨依然沒有展開正式的交往,兩岸交往的力量來源於民間,主體是兩岸人民。在兩岸開放的初期,是回大陸探親旅遊的老兵,後逐步擴展為兩岸民間各領域的交往,尤其是經濟和文化的交往。但整體上看質與量都不高,而且是單向的交往。

  第二階段:基於基本共識與政治互信建立的交往平台交往期。這一時期,兩岸在“九二共識”這一基本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建立正式的交往溝通平台,這一平台主要是兩岸兩會,各項交流穩步開展,交往形式與內容均發生質的變化,兩岸關係邁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在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兩岸的互信進一步增強,逐步進入第三階段。同時,即使進入其他階段,作為交往的平台依然會保留。

  第三階段:兩岸共同意識形態的建構與成熟期。兩岸之間“同”的部分逐漸增多,“異”的部分逐漸減少,共同利益與共識逐漸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流。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期,共同意識形態形成的快慢與多寡將直接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共同意識的構建可以說就像一條線,貫穿於各階段,但在第三階段是最為突出,最為集中的構建期。

  第四階段:當兩岸共同的意識形態構建到一定程度時,兩岸就會迎來徹底的和解期。“同”成為兩岸的主流,“異”的部分逐漸化解,核心的政治分歧得到妥善處理。此時,也是兩岸復歸統一的快速發展期,兩岸逐漸融合。到一定程度時,兩岸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經由政治融合達及國家統一。隨著大陸政治經濟地位的提升以及內部治理的明顯改善,加之對台政策的細膩與穩妥,國家統一完全可以期待。

  第五階段:兩岸經由統合而達及政治統一後,兩岸在整個中國事務中的合作與監督期。台灣各黨派對中共的執政進行監督,通力合作,共同推動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目前,兩岸關係的發展,已進入第二階段,並穩步發展,開始逐漸向第三階段過渡。當前,兩岸共同意識形態的建構已有初步的成果,但還不穩固,量還很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還需兩岸雙方倍加呵護。

  結論

  當前“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時代主軸,兩岸關係已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而且呈現出不可逆轉性。作為兩岸生活世界的構建者、參與者,兩岸各政黨必須積極作為,尤其是民進黨,應理性務實地討論以至調整其僵化的兩岸政策,以一種積極負責任的理性政黨形象參與到兩岸關係發展的大潮中。

  兩岸融合已現端倪,還會持續發展,兩岸人民共同參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中去,共同締造一個屬於兩岸人民的統一中國。“以人為本”是兩岸政黨的共同目標,也是兩岸政黨傾向執政的根本宗旨,兩岸應堅持“人民最大”這一共同的立場,開展對話,開展交往,在平等理性中溝通協商,在尊重同情中彼此體認,共同構建兩岸的共同意識形態,最終使兩岸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注釋:

  (注1)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31/content_10586495.htm

  (注2)江丙坤:陸客消費強日月潭鴨蛋不夠賣,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3/7/2/101637285.html

  (注3)新華網:王毅會見中國國民黨青工總會大陸訪問團,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03/26/c_121233084.htm

  (注4)黃閩:《“一中共表”是未來兩岸政治互信的新坐標》,香港《中國評論》2011年2月號。

  (注5)倪永傑:《兩岸和平發展路徑探索:培植共同利益、形塑共同價值》、《兩岸共同價值的意涵與形成機制》、《兩岸構築共同利益盛世遲早到來》,香港《中國評論》2009年7月號、9月號、2010年10月號。三篇文章系統的闡述了何為兩岸共同利益與共同價值,並論述了二者的實現路徑。本文所述共同意識形態就兩岸而言包括這兩個方面。

  (注6)徐震:《哈貝馬斯主體間性理論評析》.《世紀橋》,2007年第7期。

  (注7)程志民、江怡主編:《當代西方哲學新詞典》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340頁。

  (注8)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頁。

  (注9)唐樺:《兩岸關係中的交往理性初探》.《台灣研究集刊》2010年第3期。作者在文中詳細論述了“兩岸共同生活世界”的形成。由文化、社會和個性構成的生活世界是交往行為者始終在其中運動的視野、境遇或背景,是主體間交往的意義世界和文化世界。“生活世界”是主體間的交往得以開展並實現合理化的背景世界,就其本質而言“生活世界”是一種“文化世界”。

  (注10)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頁。哈貝馬斯提出了,主體“自我同一性”的實現經歷上述三個發展階段,即“自然同一性”、“角色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本文借鑒其三階段的論述。

  (注11)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9/03/content_3438800.htm

  (注12)章念馳:《共同締造新中國,兩岸均是主體》.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3/8/4/101638448.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8月號,總第16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