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的是,2002年11月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提出了一系列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的新思路、新主張、新論述。突出的是2005年4月29日胡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60年來首次共同發表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2006年4月16日胡總書記與連戰第二次會見強調,“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為之奮鬥的目標”。此後胡錦濤還就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提出4點意見:要繼續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要繼續維護國共兩黨、兩岸雙方的良性互動;要繼續穩步推進兩岸交流合作;要繼續保障台灣基層民眾共享兩岸交流合作成果。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正式寫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2008年12月31日胡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更進一步完整地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
兩岸和平發展,是人民需要的最大公約數。如今,不僅是兩岸人民可以直接雙向往來,更重要的是血濃於水,情緣相連,難以割斷。島內多次民調顯示,80%以上的台灣民眾,希望維持兩岸“和平、互利、雙贏”的現狀。台灣主流民意顯示,不希望因“台獨”引發兩岸兵戎相見,同胞相殘。事實證明,民意決定兩岸必須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此路符合歷史與現實,此路通向最終解決台灣問題,除此別無選擇。
兩岸和平發展,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必經之路。盡最大誠意和最大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符合台灣民眾“求和、求利、求發展”的主流民意,有利於維護亞太地區和國際局勢穩定,有利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要看到兩岸和平發展的過程,即時間不會太短,階段性沒有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不算階段性。和平發展階段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台灣、大陸和國際三方面因素,其中台灣因素中的台灣民意,更加至關重要。
就台灣民意來講,台灣民意一直是決定台當局兩岸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過去20多年,台灣民意迫使當局開放兩岸政策有許多實例,可舉3個典型的例子給予佐證:
一是1987年11月蔣經國先生晚年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簡單講這一政策之所以出台,是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當局作出了順民意、合潮流,深得人心的正確決策所致。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國民黨當局有著巨大的民意壓力。據1987年8月台灣《自立晚報》報導的一份民調顯示,民眾認為前往大陸探親“早就應該開放了”的比例達到64%。此一資料顯示,當年數十萬退踞台灣的國民黨老兵的訴求,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民意,無法阻擋。當然,如果當年蔣經國有壓力,沒行動,那今天兩岸關係會是何種狀況,不得而知。
二是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毅然、決然地赴大陸展開“和平之旅”,實現自1945年8月28日重慶談判國共巨人握手後的再次握手,這是國共兩黨作出順應兩岸和平發展主流民意的正確決策所致。同時,這與當時台灣民意的支持也是分不開的。連戰行前國民黨曾委託民調機構多次做民調顯示,有近50%的台灣民眾支持連戰到大陸參訪,其中年輕、高學歷的受訪者對連戰此行持正面肯定態度的比例較年長、學歷低的民眾明顯要高。當然,如果沒有連戰先生果斷的行動,何來今天兩岸關係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三是2008年12月兩岸“三通”歷經30年之久後終於實現。根據2008年12月“陸委會”公佈的民調顯示,有高達近90%的民眾認為,應該有條件地開放兩岸直接通航,創下歷來調查最高紀錄。但民意的壓力只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關鍵是執政當局要以民為本,有所作為。
從上述三個案例看,解決兩岸之間的任何問題,沒有民意做基礎,是難以解決的。當然,單有民意,執政當局的決策與民意脫節,也辦不成大事。政治人物順應民意固然很重要,尊重主流民意,並加以正確引導,擔負起歷史的責任和使命更不可勿視。
目前,兩岸關係雖是“和平發展期”,但這個時期的兩岸關係已進入“深水區”,政治上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難以解決,成為影響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方面,我們切不能為今日無法解決的問題,而犯下急於求成的毛病,另一方面也不可因暫時不能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就懷疑“和平發展”方針的正確性。時代變了,兩岸關係基礎變了,只是還需要時間。星雲法師曾說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念轉”,一念之間,豁然開朗,水到渠成。要相信兩岸和平發展已走在歷史正確的道路上,未來的兩岸關係即使有曲折、反復,並不可怕。只要準確把握真實的民意,只要是符合實際、深得民心的決策,都會得到人民的支持。要相信未來的台灣民意,總體趨勢會循序漸進地向著“認同中華民族、共謀振興中華”的大方向發展。因為,以人為本,人民為大,民意不可違。
中國和平發展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所在
中國和平發展,兩岸和平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缺一不可。中國和平發展也是講原則的,即:國家主權不能放棄,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兩岸和平發展也是講原則的。即: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對待兩岸和平發展中的政治分歧,按照國台辦主任王毅在胡錦濤總書記“12.31”重要講話周年座談會上強調: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做法,是推進兩岸協商不斷向前邁進的有效途徑。當然,如今台灣的政治現實也告誡我們,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應簡單而過於樂觀,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一是兩岸和平發展給台灣民眾帶來的紅利還未完全普及、到位。從1987年兩岸人員交往至今的24年,雖有數以千萬計人次的往來,相互的瞭解和彼此的理解有很大的增加,但必竟仍有約三分之二的台灣民眾尚未踏上祖國大陸,這部分人對大陸不甚瞭解,甚至很陌生。更重要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民眾,尤其南部民眾,悲情意識還蠻嚴重。生活在台灣的民眾,貧富懸殊等社會矛盾,不會因兩岸簽署了一個ECFA而減低;兩岸簽署ECFA後,有部分業界和民眾受到衝擊和影響,ECFA實施後的真正績效還需要時間及實踐檢驗。
二是民進黨堅持“台獨”立場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障礙。坦率講,民進黨現在有“台獨”黨綱和訴求,而沒有“台獨”條件和空間。但作為島內曾經執政8年的最大反對黨民進黨,在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下,不排除政黨輪替執政。如今國民黨維護兩岸和平,推動兩岸交流,受到多數台灣民眾肯定,這是民進黨不願見到的。故民進黨藉監督兩岸關係為名,操縱輿論攻擊國民黨“親中賣台”,對抗大陸。因此,要警惕和前瞻性地預估到極端“台獨”分裂勢力的盲動,可能給兩岸和平發展帶來危害,防民進黨“台獨”勢力瘋狂“豪賭”,鋌而走險、捲土重來。
三是少數國家“以台制華”戰略仍在牽制中國的和平發展。當今少數西方國家不會希望中國統一、強大。上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美國廢除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幾個月後又搞出一個“台灣關係法”。如今美國雖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堅持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履行對中國的政治承諾,肯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時,又採取“大陸不武、台灣不獨”的“雙軌”平衡政策,既擔心切香腸式的“台獨”切到美國手指,又不停地對台軍售,履行對台灣所謂的安全承諾,這完全基於美國國家利益需要。因為,台灣海峽是亞太區域經濟、軍事戰略要地,美日“安保”染指台灣蓄謀已久,這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所在。
上述三方面情況表明,不可忽視兩岸和平發展、中國和平發展,同時受到台灣及外國勢力的影響與牽制,有時甚至受到嚴重威脅。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中國和平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增強,必須依靠經濟建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經濟建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離不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穩定的國際環境。
毛澤東1960年在北戴河會見副總理李富春時曾講過,“手中沒得一把米,叫雞都不來”。簡單講,你沒有實力,別人就不聽。1988年5月25日鄧小平會見捷克斯洛伐克黨中央總書記雅克什時指出,“能否真正順利地實現大陸和台灣的統一,一要看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結果,二要看我們經濟能不能真正發展。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這其中第二點,很明確地指出,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有實力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201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召開建黨90周年紀念大會,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這是我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準、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的根本原因。今後,我們必須繼續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決不能有織絲毫動搖”,“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我們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所鍵所在”。
總之,兩岸和平發展已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應是中國共產黨的長期重要戰略。全面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與中國和平發展同步進行,是基於中國國家利益的戰略選擇,是基於兩岸民意和中華民族振興的共同所需,兩岸應共同把握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8月號,總第16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