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辛格當選總理時,人們認為他是不可腐化的。但他的政府卻很快陷入醜聞,並拖延調查,還為那些實在無法立足的部長們進行辯護。
在這種消耗過程中,很多人相信,制度改革的時間白白浪費了7年。批評者說,辛格雖未與腐敗者同流合污,但他面對內閣同僚的腐敗時,沒有挺身反腐,也沒有通過改革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
在批評者看來,辛格的政府似乎認為,坐守過去的改革模式就高枕無憂了。
印度的經濟增長的確有天然的優勢。它擁有不斷擴大的勞動力資源和突出的儲蓄率,因此可以確保額外的勞動力和資本,而餘下的工作,似乎只需交給印度的創新和企業主義。
然而,這種自信顯然不合時宜。即使是印度企業家的精力再充沛,它終歸會停滯不前。人口增長的動力應激發緊迫感而不是自我滿足。每年,在改善營養不良、教育、人才招聘等方面,印度並沒有得到進步,數百萬年輕人不得不從事邊緣化的工作,很難有機會發揮潛力。
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都不可偏廢。印度經濟改革的成功,難掩政治改革的跛足。因此,20年後,1991年的改革者們又重新面臨是否要改革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