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抗戰作家方軍在雲南騰沖的日寇埋葬地。 |
為何拆得如此鬼鬼祟祟?
“開拓團碑”雖然拆掉了,但公共部門的表現,卻令人遺憾。作家余戈表示:“拆固然是正確的,但拆的方式,可以做得更好。”
余戈認為,“開拓團碑”事件中,最大問題是歷史認知問題,在我們歷史教育不足的前提下,類似誤會帶有普遍性,如果能坦蕩地面對,通過發佈會向大家做一個解釋,不僅可以挽回形象,贏得喝彩,而且能促使大家深入瞭解那段歷史,成為一堂傳播正確歷史知識的補習課,這樣,壞事反而變成了好事。
“這個碑最大問題在於表述錯誤,它的牆體是無辜的,如果請歷史專家重新書寫,則50萬的投入還可以繼續利用,不會變成一堆垃圾。”余戈說。
遺憾的是,因為怕承擔責任,相關部門蠢事一件接著一件,永遠選擇的是最差的解決方案。
余戈認為,“如此糟蹋納稅人的錢,不解釋,不道歉,這就開了一個惡例。如此鬼鬼祟祟,無非是只看到自己的責任,沒看到更大的責任,對此不深刻地去檢討,那麼,類似的蠢行還會被重複,在今天,權力機構最終要面對信息時代的挑戰,最終要放下身段來和普通民眾交流,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不能苛責砸碑志願者
在“開拓團碑”事件中,5名志願者砸碑的行為引起了巨大爭議,余戈認為,不應苛責。
首先,5人的“度”把握得非常好,使用的是油漆和小號釘錘,對牆體無法造成破壞,這不過是一個象徵性舉動,表達否定的含義。
第二,在相關機構不作為的前提下,老百姓用行動表達意見,也屬無可奈何。
第三,不能誇大5人行為,不能和“文革”中的“打砸搶”混為一談,“打砸搶”是無目的、面對平民、自上而下的,而5人表現得既不狂熱,也不激進,他們沒有破壞近在咫尺的其他墓碑。
“如果大家都坐而論道,又能改變什麼?”讓余戈驚訝的是,許多網友質問這5人為什麼不去劫郭美美,偏偏要對墓碑下手,認為這是一種投機行為。
“如果你對現實情況不滿,你為什麼要逼別人出面?你自己在做什麼?”余戈反問,“這是一種劣根性,我們自己不敢見義勇為,看見別人做了,反而說三道四,別人站出來,卻說那是他的義務,還要讓他負擔更多的東西。我們都在批評公共部門不作為,他人不作為,可你自己作為了嗎?”
相比之下,日本普通公民卻有著強烈的作為意識,比如松崗環,退休前是小學教師,她無意中瞭解了“南京大屠殺”,以後多次往返中日之間,一直在做相關研究,成為專家。在“開拓團碑”附近,是日本巖手縣一位老人的墓地,他是個普通農民,因“開拓團”遺孤中巖手縣人頗多,老人知道中國人當年的義舉後,志願到中國來種菜,傳播農業技術,最終長眠於中國。在內蒙古,日本公民幫助中國人種樹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所謂的公民,就是要能站出來,勇於作為,可我們很多人正好相反,看見別人受關注,馬上冷嘲熱諷。”余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