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蘭稱,西太平洋首要地位的鬥爭,並不必然意味著要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更多時候是在悄無聲息地發生,或在人跡罕至的海面上。如同冰川緩慢融化,戰爭遠未能說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國家之間的競爭時時存在。而且假設中國和美國能成功完成傳接球,那麼亞洲乃至全世界都將變得更加安全、繁榮。“還有比這個更道德的嗎?記住,這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現實主義——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戰爭。”
卡普蘭定義的東亞幅員遼闊,幾乎從北極延伸至南極,從南千島群島南緣直到新西蘭,包括漫長的海岸線和綿延的群島。他認為,大海一定程度上成為衝突的障礙,而且考慮到船舶的速度,即便最快的軍艦也相對緩慢,因此給了軍事上減少失誤的機會,也給了外交官更多時間重新考慮決定。本質上,海軍和空軍的作用不同於以占領土地為目的的陸軍。因此,在大海環繞的東亞,儘管各國軍備採購攀升,但仍有可能在21世紀避免20世紀的巨大軍事災難。當然東亞在20世紀也是戰火連連,從日俄戰爭到越南戰爭,海戰事實上從未成為東亞戰場主角,而且戰爭核心是為鞏固國家或民族解放。東亞各國軍隊都已從關注向內的、低科技含量的陸軍,轉向向外的、高科技含量的海軍和空軍。
東南亞深入“後冷戰”
卡普蘭認為,把“一戰”前夕的德國與現在的中國拿來類比是有缺陷的,因為當時德國因歐洲地形關注於陸權,而現在中國則因東亞地形更關注於海權。相較於東北亞,東南亞已深入後冷戰時代。占據南海西海岸的越南,革新開放之後尋求與美國更緊密的軍事關係。中國在鄧小平主導改革開放之後成為當今世界最有活力的經濟體,迫切想要海軍衝破“第一島鏈”,挺進西太平洋。印尼是穆斯林世界的龐然大物,經歷幾十年軍事獨裁後有望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穩定的民主國家,變成第二個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湧動著活力。儘管這些國家都存在國內問題,但它們都打算跨過自己的海岸線,行使海上領土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