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宮城的故宮有4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裡面大大小小的門則更是無數,漸次推開的是彼時天朝上國的威嚴。門,是故宮的氣勢,也是故宮的神韵,但這只是看得見的門,木制的門,而一扇扇看不見的門,則將故宮一步步推向泥沼。
自1972年的“水門事件”以來,醜聞就被冠之以“××門”。有人算了,從那個小蟊賊算起,故宮已經攢夠10個門了,涉及管理不善、指鹿為馬、公物私分、隱瞞不報、中飽私囊等,這還是在簾幕重重的情況下被曝光出來的。還有多少門在等待推開,公眾很忐忑,故宮很淡定。
不怕門多,就怕無動於衷。門越來越多,故宮的回應也越來越稀薄和懶散,全無大敵當前的緊張和不安。或許在故宮的管理者看來,這些都只是“小門”,不是什麼傷筋動骨的大事,畢竟沒把清明上河圖弄壞了,也沒把四庫全書當福利給員工發了。至於有媒體懷疑自己的專業性,正規科班出身的員工不到一半,那又怎樣?畢竟我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至於文化,那不也是一門生意嗎?
故宮太封閉了,以至於自給自足起來。紅十字會也封閉,但其也渴望公眾的捐款,至少在汹汹民意面前,也得搞出一個捐贈信息平台來。故宮則沒這個必要,其不僅可以吃財政飯,同時其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稀缺價值的金礦,雖然每天被公眾白眼不好受,但實實在在地不用看公眾臉色吃飯。罵就罵吧,你再罵故宮也就一個,獨此一份;罵的再凶,也是遊客如織,財源滾滾。故宮再蒙塵,再蒙羞,只要“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