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一家私人藏館展品在故宮展出被盜,到最新網爆“端門外西朝房展覽逃稅”,短短3個多月,故宮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門”,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拷問與信任危機。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終於出面認錯,對“十重門”逐一回應。
儘管故宮院長的回應,依舊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儘管亡羊已太多才想起補牢;儘管故宮選擇了接受官方媒體新華社的採訪,而非召開媒體見面會的傳統回應方式,我們仍然表示歡迎。畢竟真誠地向公眾致歉,真誠地回應輿論質疑,這合乎公眾的期待,也利於故宮關上那十道羞恥的“門”。
如今回看“失竊門”“會所門”“瓷器門”“拍賣門”等故宮醜聞,除了神秘的“網友曝”外,對裡面發生的事情,公眾連“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可能都沒有。於是,在扣響故宮的重重“大門”時,公眾不禁狐疑並發問:故宮到底是誰的故宮?雖然最後一位皇帝在1924年就徹底走出故宮,故宮告別皇家獨享庭院也逾80載,可似乎故宮並沒有找到博物院的感覺,反而保留著紫禁城的傲慢,陽光始終徘徊在堅實無比的深宮紅墻之外。
從私家皇宮早已轉向公共文化單位的故宮,有理由感到尷尬,一個醜聞不斷的事業單位,必然在運行制度上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作為故宮真正主人的社會公眾,有理由要求故宮的委托代管機構道歉,無論是“會所門”,還是“門票門”,作為代管機構的故宮管委會,不僅沒有在決策時取得公眾的同意和做到事先的告知,在遭到質疑時此前一直對公眾也是捂著藏著。
於是,坦承管理弊端和構建與公眾交流的常態機制,成了故宮院長鄭欣淼此次回應醜聞的亮點。在此之外,公眾也在院長鄭欣淼道歉之後提出三大期待,一是可以犯錯誤但不可以犯低級錯誤,如寫錯字和狡辯,需要道歉,更要處理;二是公開透明的公布要加速,比如票款用途明細,不能始終處於被動狀態;三是“十重門”後如若再有“丟臉門”,要積極主動迅速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