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第一財經日報刊載孫驍驥的文章指出,距離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撰寫《日本論》已過去八十餘載。其間,中國對於日本的了解,諸多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不得不承認,在某些關鍵的層面,中國卻有著顯著的退化,尤其是普羅大眾對日本的了解。假如一位不通日文的中國讀者,想要通過中文書籍對日本作一個深入了解,那麼,他的選擇看上去是很多的。書店裡關於日本話題的書籍涵蓋了衣、食、住、行,乃至流行文化的方方面面,看似內容豐盛,卻鮮有深入討論日本民族性以及其強盛的歷史成因。
當然,筆者並不否認在純學術領域中日之間的交流。但凡中國頗具規模的學術機構,哪一家不設立“日本研究所”,又有哪一個日本研究機構不下設相關期刊?然而,“人雲亦雲”的現象非常嚴重,有建樹的日本研究也無從談起。在民間層面,情況略好,不少體制外的民間學者憑借個人才學,寓居日本,窺其文化之內蘊,為中國讀者了解今日之日本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然而,偌大的中國,繁雜的日本,僅憑獨自耕耘的民間學者,要想改變日本研究的整個大環境,恐怕只是枉然。不少中國民眾對於日本,言必稱“立場”,不容分說,實為顢頇。戴季陶在《日本論》裡面,曾提到有一部分中國人認為日本不值得研究,甚至不屑研究。這是將近一個世紀前的事情,今天的中國民眾,在對於日本的“不值得”和“不屑”之外,又增添了一層蒙昧。
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戴季陶的《日本論》在時隔多年以後依然有出版價值。無論官方或民間,今天中國對日本的了解,已近貧瘠,因此,這本篇幅不長的《日本論》近幾年在中國大陸由不同的出版社多次再版,而讀者的反饋與評論,也是褒揚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