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香港紅會 每筆資金都受監督
香港紅十字會在香港市民中熟悉度及支持度較高。對於具體運作,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啟明給予了介紹。
不同捐款分開記賬 某些捐款人捐錢時,已明確知道用途,或指定用途。對於捐款,紅十字會內部都有不同賬戶,根據專門用途分開記賬。年底時,會請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審計結果會在年報中呈現。只要審計師有需要,均有權對任何一筆流動資金的流向進行質詢、跟蹤、查核和監督。
個人捐款可查 慈善者捐的錢用在哪裡,香港紅十字會都會有詳細交代,會給數額較大的捐贈者做文字圖片和財務運用的報告,而無論數額大小的捐贈者,均可參加探訪團去察看項目實際運作情況。市民可通過香港紅會網頁或以電話了解善款使用流向。
管理費不多於5% 按照香港紅十字會規定,在賑災捐款中可撥出不多於5%作為行政費用。
無任何商業經營 香港紅十字會是完全民間的機構,它的資金分別來自港府撥款以及商界、基金會、學校和公眾的捐款,沒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商業經營作為收入來源。據深圳特區報
“慈善機構須實行行業化監管”
對話 對話人物:鄭遠長(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慈善和社會捐助處處長)
近幾個月接連被曝光的“美美門”,演變為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青基會等幾大慈善機構的信譽危機。
8月23日,民政部公布最新起草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並征集意見。這或許是民政部著手整頓中國公益慈善業的一個“信號”。
新京報:公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並公開徵求意見,能否看作是針對近期一系列慈善危機事件,民政部一個總體的官方回應?
鄭遠長:該指引不是專門針對上述事件的回應,這項工作從去年就開始研究和徵求有關部門意見,目的在於探索建立一個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開的行業標準,或說是規範、指南。近期一系列慈善事件,一定程度上推動、加快了慈善行業規範的出台。
新京報:一系列慈善事件引發公眾廣泛關注、質疑的原因,是否與慈善機構長期以來募捐信息公開少、透明度低有關?
鄭遠長:原因有很多,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社會公眾對慈善事業一直十分關心和支持,慈善領域任何事件的出現,更容易引起社會公眾的關切,這是慈善事業的特殊屬性,也是慈善事業得以發展的強大社會基礎。
二是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步,發展迅速,但配套法規政策、相關制度和公眾程序還不完善,在目前社會管理步入現代化、精細化要求的時期,公益慈善組織運作的規範性和政府部門管理的制度性,顯得不能適應發展需要,這是當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三是公益慈善組織的專業化程度較低,只有少數人員經過專門培訓和對國內外的慈善做法有較深入了解,多數從業人員基於職業發展或個人興趣投身慈善,還有部分有愛心和社會威望的老同志退休後參與慈善事業,顯然不能適應慈善事業發展的需要。
公益慈善組織對募捐信息公開透明不夠的問題是個重要因素,但還是技術上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慈善事業需要加快轉型和提升。
新京報:2009年起草的《社會募捐條例》以及《慈善法》,目前有何進展?
鄭遠長:坦率地說,目前進展不理想,沒有達到社會公眾和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要求。
我認為,對於慈善事業這個處於起步發展階段的新事業而言,許多相關人員因一些觀念性問題、專業知識的不同,在相關部門之間,對一些關鍵問題還沒達成共識,如公益慈善組織的界定、慈善事業的管理體制、慈善的監管機制等。同時,我們已委托清華大學的相關課題組進行研究論證《社會募捐條例》。下一步,我們希望更加積極配合全國人大法工委等部門,對《慈善法》等立法公眾做相應研究、論證和起草。
近期一系列慈善事件對我們這些參與慈善立法工作的人,也有很大啟發。就是慈善機構必須實行行業化監管。慈善法規須首先明確什麼才算是公益慈善組織。之後,須制定一個特殊的、異常嚴格的監管體系和行業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