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隆重舉行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山.黃埔.兩岸情”座談會,我以93歲高齡,受邀以黃埔16期生暨陸軍官校第12任校長身份,從台北來京參加,感到非常高興。
記得首屆“中山.黃埔.兩岸情”座談會,去年5月在台北舉辦,兩岸暨海外黃埔師生及二三代子女(包括黃埔1期生侯鏡如之子侯伯文、浦成鋼之子浦江,黃埔2期生胡靖安之女胡葆琳,劉傑之子蕭鬆林,黃埔6期生劉放吾之子劉偉民,黃埔7期生王劍秋之子王曉玉,黃埔18期生王茲華之女王波如等)近300餘人踴躍參加,鼎力支持,場面熱烈。兩岸還有很多幕後英雄,他們的日夜辛勞,使這一開創性的大會十分成功,在台海兩岸乃至海外引起較大反響,對黃埔傳統精神與士氣,產生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我誠懇期望,這項活動能受到兩岸領導人及相關單位重視,予以指導支持,每年輪流在兩岸及海外適當地點舉辦,使黃埔精神永續傳承,中華黃埔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回溯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創立黃埔軍校,對當時及以後的中國軍界影響至大。國民黨軍隊幹部固多黃埔出身,不少共產黨軍隊將校亦為早期黃埔師生。只因當時兩黨理念不同,兄弟鬩墻逾半世紀,迄今仍有某些人士耿耿於懷,難釋仇恨心態。
早年蔣經國先生曾說:“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中國大陸自鄧小平先生領導改革開放,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後,經過30多年的努力,兩岸差異(包含思想理念)日益接近,理應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胸懷,彼此接納。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說:“為了現在和過去糾纏不清,很可能就失去未來。”美國作家克裡夫蘭也曾說:“趕緊和你的過去和解,別讓它搞砸了你的當下。”今天,我們生活在兩岸的華夏兒女,必須拋棄以往的恩怨情仇,團結一心,發揚中華文化,共同為中華民族的未來而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