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在日本東京,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前排中)率內閣成員集體亮相。 |
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日本新華僑報》9月4日載文《日本的短期政權會否損害中日關係?》,摘要如下:
打開日本媒體的網絡版,對菅直人的報道,已經冠上“前首相”這一標誌著過去時態的頭銜了。而曾經在菅直人內閣擔任財務大臣的野田佳彥則當選了民主黨黨首,通過國會提名成為日本第95任首相。我對前來採訪的中國媒體則強調了另一個事實:“日本進入平成時代後,至今23年,已經出現了16位首相,相當於每人在首相位置上只做了一年多的工作。”
短暫的執政期使得這些首相們在任期間,往往忙於解決眼前問題,很難用長期的眼光來規劃國家的藍圖。拿菅直人來說,他當上首相後,預定今年9月訪問美國,10月訪問中國。可是,短暫的任期使得他成了一位在任期間沒有訪問過中美兩國的首相。雖然中美兩國不可能包攬世界的所有事務,但是,人們還是認識到,沒有中美兩國的合作就會處理不好世界事務。所以,日本最為經濟地位名列世界第三的一個大國,它的首相居然在任期內沒有正式訪問過中美兩國,這就非同小可了。
公正地說,這並不完全是菅直人的責任,而是他的內閣的執政期太短,以致造成了這樁憾事。也正因為此,日本老百姓談起政府的‘短命政權’,也都感到很困惑。前幾天,我在北京機場碰到日本的一家航空公司的幹部。他說:“每逢中國人問到日本首相怎麼又換了?我們就羞愧得無地自容。”
野田成為日本首相的消息傳開後,歐美媒體也予以譏諷性的評議。美國的洛杉磯時報在社論中把日本的首相選舉比喻為旋轉的木馬,希望野田的當選能讓這個不停旋轉的木馬速度放慢下來。也就是說,希望日本能夠出現一個長期政權,而不是走馬燈似地老更換首相。而英國的獨立報則在諷刺漫畫專欄上,把野田的畫像和工廠的生產流水線的照片合成加工在一起,並在野田的胸上貼一面太陽旗,上書“日本製造”幾個大字,以此來諷刺日本大量生產首相這一怪異的政治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