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和平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繼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中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是中國發展的內在需要。
——和平發展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
中國文化自古就認為世界應是一個和諧整體,這個觀念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行為,成為中國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乃至國與國關係的重要價值觀。
中國人民歷來崇尚“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理念,以和諧精神凝聚家庭、敦睦鄰里、善待他人。和諧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民族禀性。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銘刻下中國古人追求同各國人民友好交流、互利合作的歷史足跡。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現的是中華燦爛文明和先進科技,留下的是和平與友誼。
中華民族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一切有益的外來文化,促進了中外文化融合,留下了不少對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話。中國人民具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觀念,注重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對外待之以禮,實行睦近交遠。
從5000多年文明史中走來的中國人民,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又賦予這一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和平發展是中國基本國情的要求
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用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資源養活著世界近20%的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要由13億多人共享,不斷滿足眾多人口生存和發展需求是巨大難題。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4400美元,居世界100位左右。中國城鄉、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等發展的瓶頸制約突出,經濟增長過於依賴物質資源投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中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在國際產業體系和貿易分工中仍處於產業鏈低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還不高,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現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難度,在當今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中國仍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集中力量推進現代化,集中精力解決發展和民生問題;始終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即使中國將來強大起來,和平依然是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理由偏離和平發展道路。基本國情、文化傳統和國家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決定因素和內生動力。
——和平發展是順應世界潮流的選擇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和平、發展、合作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體系變革的要求突出,國際社會正面臨越來越多新的歷史課題。共同用好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風險,成為各國人民的願望。
經濟全球化成為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趨勢。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再也承受不起世界大戰,大國全面衝突對抗只會造成兩敗俱傷。
全球性挑戰成為世界主要威脅。人類共同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金融危機、嚴重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攸關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日益增多。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獨解決這些問題,國際社會必須攜手應對。如果不能通過全面持續的國際合作抑制各種負面因素,世界和平與發展將面臨重大障礙,甚至可能遭受更大災難。
世界多極化發展進程難以阻擋。新興市場國家、區域集團和亞洲等地區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各類非國家行為體迅速成長,借助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拓展影響,成為各國和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國際社會應該超越國際關係中陳舊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險的冷戰、熱戰思維,超越曾把人類一次次拖入對抗和戰亂的老路。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停滯;要對話,不要對抗;要理解,不要隔閡,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