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平常心看待美銀減持建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1 09:50:29  


  中評社香港9月11日電/根據公告,美國銀行(下稱「美銀」)持有的130.77億股、83億美元(647億港元)建行H股股權轉讓已全部完成交割。其中將37.7%轉讓給新加坡淡馬錫為主的境外基金,62.3%為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主的境內機構投資者接盤,售價為每股4.94港元。而美銀連續幾次對建行股份減持,目前累計獲利75億美元。

  香港商報報道,對此,市場討論最多的是美銀減持是不是意味著把建行當作提款機,以及建行股份向國家隊接盤是不是向國有化回歸。這其實涉及當前中國經濟改革兩個重大問題。

  投資者獨特眼光而已

  首先,美銀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建行,從2005年至今有6年之久,不管當時動機如何,不管現在投資收益率多高,但有一點應肯定,無論是國內經濟形勢及國內銀行業,還是美國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投資者不必為在這巨大的經濟形勢中獲利,甚至於獲得高回報眼紅,更不用說美銀把建行當作提款機,而只能說明美銀作為投資者有其獨特的眼光而已。

  一般來說,任何投資都是面向未來的,投資某一項目,是無法通過現有資料進行成本與收益計算的。投資者只能說預期到該項目有前景,但實際結果如何,根本上是不知道或不確定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美銀能獲得高回報,只能說是其判斷正確的結果。

  再者,從建行的發展來看,不管美銀對建行有多少貢獻,有一點不容否認的,即6年來建行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組織結構、業務規模及國內外行業中的重要性,還是其內在運行機制及對國家經濟貢獻,建行都走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因為當時銀行監管部門能作出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通過國外戰略投資者進入來改造國有銀行,才有今天中國銀行業的輝煌。今年上半年,內地16家上市銀行的贏利達到近5000億,那麼早期進入內地銀行業的國外戰略投資者獲得高一點的回報又有何妨?
  並非向國有化轉向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美國銀行看好中國銀行業,看好中國經濟,為何不讓其持有的股份持有更長的時間?為何在現在這種背景下退出?其實,只要他們合規合法,投資在什麼時候進入退出,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只要這些投資者在退出或進入時對市場的衝擊降到最小程度就夠了。建行H股的價格過8.5元以上,但他們卻在5元左右退出。為何不等到更高價格時退出,外人是不知道其理由的。這完全就是投資決策判斷,只要合規合法,沒有理由質疑。我們所要關注的是,這些交易是否在公開透明的市場法則下進行?

  那麼,美銀減持的股份主要部分為境內國家隊接盤,是否意味著國家讓內地銀行向更高程度的國有化轉向?這是近日國外不少媒體一直在問的問題。根據我的理解,實在並非如此,而是投資者決策判斷的結果。可以看到,減持的建行股份,中國社保基金接盤不少,但早些時候社保基金同樣在減持工行股份及中行股份。如果僅是讓內地銀行國有化程度提高,社保基金根本就不必減持工行股份及中行股份,再來增持建行股份,而直接增加建行股份持有就可以了。正因為這些機構投機者把增持及減持內地銀行股份看作一種投資決策,因此,增持建行股份的行為就再正常不過了。

  可能有人會問,當前國內外投資者都不看好內地銀行業,特別是不看好四大國有銀行,為何作為國家隊的機構投資者會大量持有這些銀行的股份呢?這當然又是不同的投資者有不同的投資判斷了。特別是內地投資者不僅對內地經濟前景及銀行業比較熟悉,而且可能會比一般投資者持有更多的投資資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大舉進入建行也就十分正常了。而且,當前國際市場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進入建行就更是正常。

  總之,美銀減持建行股份是一種平常的投資行為,不要對此過分渲染、過分政治化,應以平常心來看待,這樣,不少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作者易憲容博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新制度經濟學學會會員,個人專長是金融學、金融制度、制度經濟學。他1998年曾到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做合作研究,1999年7月曾到台灣清華大學做訪問研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