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9.11”事件發生時,家住紐約的彼得正在準備大學考試,愛好文學的他一直夢想著成為一名作家。但這個美好的夢隨著世貿雙塔的轟然倒塌被無情地撕破。彼得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恐怖災難中失去了父親,18歲的他在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時刻選擇了“投筆從戎”,並且與千百萬美國年輕人一起奔赴阿富汗戰場。10年之後,傷痕累累的彼得談及當年的決定時顯得非常淡然。“當時我跟身邊的很多人一樣對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但很快就意識到我需要為保護我的家人做點什麼,10年當中我失去了很多,但從未後悔過。”他說。
吉納特.拉赫曼是第二代印度裔美國人。10年前,她即將大學畢業,“9.11”事件令她在震驚之餘開始了對恐怖主義的深入思考。現在,吉納特是美國國際開發署專門負責宗教信仰與社區事務的高級官員。她說,“為了避免‘9.11’事件重演,我們必須從恐怖主義的根源入手,防止極端主義,實現宗教信仰之間的相互寬容與和平共處。”
過去的10年對美國青年一代的文化生活也造成了重要影響。“思想進步”網站文化版博客編輯艾利莎說,“9.11”事件後,美國民眾尤其是青年的愛國主義熱情空前高漲。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統計,過去10年,該校新生參與社區義務服務的比例比以往明顯升高。2005年的調查顯示,高達83%的入學新生曾在高中期間擔任過志願者。此外,在2004年和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參與投票的18歲到29歲年輕選民占全部選民數量的比例均創下了歷史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