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為中國真正的崛起和復興奠定堅實的制度結構基礎。 |
中評社北京10月1日電(評論員 蕭琴箏)9月中旬在大連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主題是關注增長質量、謀求經濟可持續、平衡增長。中國已經有意放緩經濟發展速度,高度重視提高發展質量。2010年中國GDP增幅為10.4%,今年上半年為9.6%。也在9月中旬,國際著名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畢馬威發布報告稱,鑒於中國現時的最低工資水平已是南亞及東南亞地區4倍,一些製造商被迫把工廠移至他國。報告稱,中國正在失去作為全世界最廉價製造品生產地的地位,而印尼和孟加拉等國則受益匪淺。
儘管此報告不無遺憾的味道,言外之意是難以在中國找到廉價勞動力,從中賺取利潤難度增大,空間縮小。而對中國人民而言,這是經濟提升、造福國民、經濟向內的積極信號,是國民的福音。應當承認,30多年來,我們依靠外向型經濟和出口拉動、出口替代、兩頭在外等外向型戰略,利用我們異常廉價的龐大勞動力優勢,利用長期缺失勞動保障的體系優勢,吸引力大批外資企業,積累了幾萬億美元辛苦錢,國家產業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這是改革開放的收穫所在。
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背景下,面對中國6000多億美元外債,以及30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面對廣大民眾工資普遍偏低、社會和醫療保障依然不足、環境生態污染嚴重、產業結構沒有根本改變、戰略資源不斷流失的嚴峻現實,我們不能不感到存在許多困惑和糾結。應當說,30年的經濟數量增長,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掛帥、壓低國內消費滿足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廉價勞工的道路和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未來新的30年,中國必須以膽魄和勇氣,開闢一條發展與民生、保障、環境、生態、創新齊頭並進的良性發展方式,輔以迫在眉睫的必要的政治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