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7日電/我們常說,看到了孩子,就看到了希望。隨著諸多新聞事件的曝光,提起孩子,我們此時又多了一份失望,多了一份沉重。赤裸的嬌嫩身子,被油漆潑成“青面獸”的臉龐,面對鏡頭竪起的中指,“派出所就是我家開的”狂言,還有“我要玩你全家”的警告……這樣的現實,讓我們不禁發問:這究竟是誰家的孩子?是中國人的孩子嗎?他們是出生在曾千百年來不斷警示“苟不教,性乃遷”,並且發生過“孟母三遷”、“斷機教子”、“擇鄰而居”故事的中國嗎?
這裡就是縣城?這裡的經濟落後顯而易見,縣城最繁華的商場也就相當於濟南的一個社區超市。在這個縣城,無論你朝哪個方向走,不出20分鐘就會被大山擋住,因為秦嶺遮住縣城半邊天。就城市硬件設施而論,這座縣城不如濟南的一個鄉鎮。
據濟南時報報道,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卻在今秋做出驚人之舉——— 率先在全國貧困地區實現學前到高中15年免費教育,為此每年要投入近40%的地方財政收入。
與先前推行免費教育的幾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寧陝免費教育更具現實意義。一個貧困縣都能實現免費教育,是否意味著免費教育可在全國推廣?日前,記者赴陝西安康市寧陝縣進行了採訪。接受記者採訪時,寧陝地方官員表示,不願讓其他地區尷尬,更擔心免費教育被指責成作秀。
改革從一罐鹹菜開始
縣委書記對學生捧著的玻璃罐產生好奇,打開一看全是腌鹹菜。學生說:“一周就靠這罐鹹菜下飯。”
置身於這種環境,就更難以想象,寧陝推行15年免費教育的底氣從何而來?
寧陝縣縣委書記陳倫寶說,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寧陝大量在外務工的農民返鄉。調查發現,返鄉的1258名農民工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有1021人。而通過對寧陝勞動力就業長期調研發現,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勞動力更容易找到就業崗位,收入水平也明顯較高,“這說明提高教育水平是幫助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手段。”陳倫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