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豬,是台南平埔西拉雅族在吉貝耍夜祭中的儀式之一。(中評社 趙家麟攝) |
中評社台南10月2日電(記者 趙家麟)台南平埔西拉雅族的吉貝耍部落,從9月30日晚至10月1日凌晨,舉行隆重年度夜祭,中評社記者現場全程記錄,揭開這項傳承久遠的跨夜祭典神秘面紗。
公廨廣場,跨夜祭典,寧靜的農莊聚落,吟唱無人能解的曲調。在台灣仍不具有原住民法定身分的平埔西拉雅族,在台南的吉貝耍部落,舉行肅穆的夜祭儀式,延續已然模糊的族群文化。
“東山吉貝耍夜祭”自日據時代以來,已陸續有人類學家考證,夜祭已經是研究台灣平埔族文化的一項重要祭典。
目前,在市府的檔案中記載,《番俗六考》中有“若遇種粟之期,群眾會飲,挽手唱歌,跳擲旋轉以為樂,名曰遇描堵”;《諸羅縣誌》:“9、10月收穫畢,賽戲過年”。這些紀錄,說明了平埔族有如此的活動。
從荷蘭人來台後,平埔族群開始受到外來文化衝擊,經過近300年來與漢文化融合,加上其他宗教信仰的衝擊,平埔西拉雅人的傳統生活模式起了極大的變化,早期的“會飲”、“賽戲”等也逐漸演變成現今的夜祭活動,以祭拜祖靈為主。
“吉貝耍”所保有的阿立母信仰,是族人的守護神,又稱阿日祖、阿立母、太祖等;每年農曆9月初5,相傳是祖先平安登陸台灣的紀念日,當地耆老也有“阿立母的聖誕千秋日”的說法,現在已成為吉貝耍部落一年一度的盛事,兼具祭拜祖靈、還願、祈福的信仰儀式。
吉貝耍的祭典活動,主要以“夜祭”及“孝海祭”為主,夜祭所祭拜的對象,包括尪公、尪祖、阿立母,與台灣原住民諸族的祖靈信仰有關。至於“孝海祭”則是吉貝耍獨特發展出來遙祭慰祖靈、追懷老家的祭典。
“平埔”的字面意思是“平地”,“平埔族”是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人類學家考究,平埔族群和其他台灣的高山原住民一樣,都是屬於南島語系民族的家族。台灣平埔族群出現約在2、3千年前左右。西拉雅族是指分布於台南至屏東平原一帶的平埔族而言。
台南市東山區位於山地與平原之交,吉貝耍村民大都務農,主要作物有稻米為並栽種甜瓜、蕃茄、木瓜等,近年也跟著栽種蓮田。全村約為300多戶,有1000多人,人口外流明顯,居民以段姓居多,其次為潘姓、李姓,程姓。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無論是荷蘭官方或漢人,最早接觸的台灣原住民,便是西拉雅族人,而西拉雅族受漢文化的侵化也最嚴重、最徹底。當初荷蘭人稱台南附近平埔族人為Sideia,後來便以此譯名“西拉雅(Siraya)”。
台灣約自1990年以來,被認為已經漢化的平埔族群,開始推動“正名”運動,傳統祭祀活動也開始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與重視。平埔西拉雅正名運動,一方面從族群文化上尋根溯源,另一方面要爭取原住民在法律上的身分,以維護族群的權益。
|